男孩撞破玻璃以死谢罪:谁给孩子抵抗挫折的底气(组图)
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上了热搜,让人震惊又痛心:
在江苏句容,有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跳了下去。
那个跳楼自杀的孩子,在遗书中用稚嫩的笔迹写着:
“nai nai ,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网传孩子留给奶奶的纸条
孩子的遗书短短一句话,里面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读着都难免让人心疼。
案发当天是星期二,孩子极有可能是周六周日在家惶惶不安了两天,因为恐惧,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打破玻璃的事情。
周一到了学校,又因为无法交代而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在绝望与恐惧之下,他写了这封遗书,决定跳楼轻生。
不敢想象在这段时间之内,孩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煎熬。
新闻下面有位网友心疼的评论:“玻璃我帮你赔,孩子你回来!!!”
可是这个生命刚刚开始的孩子,却永远也回不来了……
在我们很多成年人的眼里,童年是最无忧无虑,最天真无邪的时光。
但现实其实不是,孩子的童年也充满着挫折。
打破了学校的玻璃、考试没拿到理想的分数、攒了很久的钱丢了、作业没有写完挨批了、被同伴们嘲笑了……这每一件小事在孩子眼里都可能比天还大。
图片来源:电影《布拉姆的异想世界》
他会担心,他会害怕,他会觉得羞愧、内疚和无助。
有时候,压死骆驼的,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父母在孩子遇到大大小小挫折时候的反应,有时候会给孩子带来跨越困境的底气,有时候却会成为让孩子无法摆脱的枷锁。
父母包容接纳的态度
是孩子把挫折说出来的底气
很久之前,在上海语文教材上看到的一篇课文。
课文的一段话,似乎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应是瞒着父母自己承担,而不是寻求父母的帮助。
那篇课文的名字叫《我喜欢小动物》,作者回忆小时候跟自己养过的一些小动物们的趣事。他说:
“有一次,家里买回几只鳖来吃,我要求留下一只给我玩,大人不答应。
我再三恳求,大概‘哼’得久了,大人不胜其烦,只好答应,但是再三吩咐道:
‘要小心哪,不要给咬着,如果给咬了,还得打你一顿鞭子!’”
这段话其实很说明问题,在正常的逻辑看来,孩子被动物咬了,父母应该做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处理伤口,安抚孩子的情绪。
但是在生活中,常有些父母觉得这是孩子“自作自受”。
背后的想法是,希望能够通过惩罚性的后果,让孩子提高警惕,不敢犯错。
可是这样做的真的管用吗?课文后面的话正好可以印证。
文章作者还是偷偷躲起来跟那只鳖玩儿,他觉得鳖不敢咬他,不断伸出手指逗弄那只鳖。
可是没想到,当他再次把手指伸到十分接近鳖的时候,它突然迅速伸颈一咬。
他的手一下子就被咬住了。作者写道:
“鳖咬的痛楚,是很难形容的。
但我强忍着,不敢哭喊,生怕给大人们知道。
我举起手来,企图甩脱它。但鳖悬在半空中,仍然不肯松口。
我只好拼命用力甩,过了好一阵子,才把它甩脱,手指已经变得血淋淋了。”
我们生活中,很难想象到底有多少孩子被挫折“咬得鲜血淋漓”却不敢开口。
成年人以为自己的告诫能够让孩子“长记性”,可是实际上,在孩子眼里,这成为了一种威胁。
他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害怕承担“罪责”,本能的想着躲避父母。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父母能够接纳他包容他,他才会感觉到安全和放心,才有底气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父母不是说不管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能够对事不对人的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帮孩子改正和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电影《狩猎》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才会真正的信赖自己的父母,才有底气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父母解决问题的态度
是孩子积极面对挫折的底气
网络上曾看到过一位泰国的父亲,经营一家小超市,21岁的儿子平时只爱玩游戏之类的,无所事事,偶尔帮忙收银。
一天儿子坐在收银台那里,还是不停的在玩游戏,父亲大为不满。
他拿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枪,放在了儿子的面前,怒不可遏地跟儿子说:
“你怎么不去死……你这个垃圾!”
“有种你就别活了!”
发泄完自己的愤怒,父亲转身离去。在他的心里,儿子就是个没出息的废物,没出息到连死都不敢。
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他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真的拿起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那一刻,父亲马上奔向儿子的方向,崩溃得瘫倒在地。
可想而知他有多么的震惊,又有多么的后悔。
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他其实是爱的。
他不管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他很想管。
问题只是出在了管教的方式方法上。
很多父母都曾经对自己的孩子用过所谓的“刺激教育”“激将法”,希望通过辱骂的方式可以骂醒孩子,希望通过棍棒教育能够打醒孩子,希望通过威胁的手段可以震慑住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岁月神偷》
可一起起的悲剧,就在这种高压的教育手段下发生了。
孩子遇到问题,当然需要管。但打骂和惩罚绝对不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跟他站在一起,一起来打败困难,而不是父母跟困难站在一起,一起来打败他。
明智的父母,会选择用一个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对待他,帮他分析问题,给他一个向更好方向迈进的动力和支持。
从每一个小事儿上,孩子都会明白,原来犯错了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父母的会跟他一起面对。
那么孩子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也会从正面的角度去想怎么样解决,而不是被挫折压得喘不过气,困守在恶性循环里面。
父母支持维护的态度
是孩子跨越挫折的底气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叫阿兰的姑娘在高中毕业之前,一直都是聪明、漂亮、性格活泼的尖子生,人人都觉得她能考入重点大学。
但她在高考中却考砸了,只能上一所普通的本科。
上了普通大学的阿兰性格很快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不再跟高中同学联系,因为担心被嘲笑;
她也瞧不上自己的大学,不跟大学同学来往,因为觉得他们不配做她的朋友。
最后她连课都没办法上,大二就退学了,在家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再出门。
图片来源: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
心理咨询师跟进之后发现,这个姑娘把自己关起来,其实都是为了逃避来自他人的否定。
原来阿兰的妈妈一直以来对孩子都是高压政策,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名,就惩罚她面壁跪半个小时“思过”。
妈妈的想法是,这种教育方式能够督促女儿专心学习。
可是没想到,长期的这种教育,让女儿把高压内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考得不好时,阿兰会自动跪上半个小时自我惩罚。
好成绩,成了阿兰最大的心理支柱。一旦这个支柱垮了,她的精神世界就崩塌了。
在孩子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很多事情都容易绕到死胡同里出不来。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在日常的点滴小事儿中,给孩子传递出我们的支持和爱。
我们要告诉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我们父母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失败了的孩子,孩子才能接受那个不完美的、失败了的自己,才能走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当他面对生活以后的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想到父母是他的退路,家是随时可以依靠港湾,他心里就能平添一份勇气。
几米有句话说:
“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
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
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
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
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很不容易,要养育一个这样的孩子,就更加艰难,必然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的成长,也需要太多的耐心与守护。
可是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又别无选择。
只有用接纳、积极、信任的态度对待他,他才会有底气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最终成为内心强大,阳光健康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