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九问香港这十周:大陆在香港的底线何在?(组图)
香港的动荡已经进入第十周。开学季来了,几位上街的“学生领袖”远赴英美上学去了,几位幕后大佬悄然离港。动荡的势头明显式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反思这十个星期中出现的一些显见的,但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香港立法会修改《遣渡条例》,引发大量市民抗议。法令的修改从一开始就要有民意基础,在《遣渡条例》的整个修法过程,在程序正义上是否存在瑕疵,是否顾及民意?
2、在随后事件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公然违反《基本法》甚至《宪法》的行为,香港的执法机构为何没有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法律权威和宪法尊严?
3、香港警方在严惩暴力,保护社会安定方面表现到底怎样?暴力不断升级的背后是否有警方内部出现分化的原因,导致止暴治乱只存在于某些媒体的呐喊?同样在机场、医院,甚至是港府内部人员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分裂状况是否被刻意掩盖和美化?
香港的撕裂绝不只是上街和不上街之分,还有一些想上街但迫于种种现实的限制无法上街的人。如果把他们也归为“沉默的大多数”,那么就是在自作多情。不上街,谴责暴力并不必然意味着对“一国两制”的认同,这是大陆必须面对的现实。
4、不断有报道称有外部势力干预和怂恿,导致香港事态不断恶化。《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等近年来通过的两大法律及其执法机构是否在香港事件发展过程中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与克制无关。如果作为主权象征的国旗国徽可以被肆意践踏,那么大陆在香港的底线何在?
5、至少在大陆媒体和官方话语中,对参与香港上街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港独、暴乱分子、废青、抗议者、反对派……话语即政治,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指涉着不同的判断和应对措施。这些称谓,或者说混乱的叫法同时存在,是否反映了大陆对整个事态变化内的实质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共识,无法对事件本身的性质定性?
6、各路媒体都在以各自是视角报道香港这十周。但对于一些公然违背媒体职业操守的媒体和记者(如有记者公然问行政长官“你什么时候死?”),香港的法治表现如何?
7、除了反对修改《遣渡条例》,这十周上街的香港人到底有什么诉求?一味谴责暴力,而不启发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他们的诉求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回应?
8、这十周走上街头的香港人很多都是在1997年之后出生的。为何回归之后依然培养不出香港人的国家身份认同和国民自豪感?“一国两制”不是“一国两治”,如果“港人治港”换来的是香港人与国家的不断的疏离甚至切割,导致主权认同危机,那么香港治理模式的改革是否应当被提上日程?
9、香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大财阀垄断诸多市场领域和公共服务产业,导致许多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但自己却赚得盆满钵满。这是否是促使很多香港人走上街头把矛头指向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因?那些半山别墅里的肥佬们在多大程度上要为香港的分裂和动荡买单?
通过这十周,香港、大陆都应对各自的处境和所处的位置有了进一步的判断。香港没那么近,法治没那么硬。邓公在将近40年前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妥善解决了香港的回归。得江山难,治江山更难。现在需要新的政治智慧不断发展这一方针,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没有上层建筑的香港,经济基础的周期动荡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