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餐会中毒?中国人做菜用味精竟然也被歧视(组图)
1968年,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自称“郭浩民Ho Man Kwok”,是一位在美国的华裔。他说他在美国经常会去中餐馆吃饭。但每次吃完饭以后,他都会感觉到有头晕、身体部分麻木的感觉。
他认为是中餐馆的食物含有的物质所造成的,其中最可能的罪魁祸首,估计就是中餐厨师喜欢使用的味精。
(每次吃完都头晕你还吃,看来是真的爱了)
(图:美式中餐)
虽然这篇文章发表在专业的医学期刊,但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实验报告,而只是个人的一个体验而已,从研究角度说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毕竟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你吃完中餐头晕,完全可能是你自己对中餐的某些调料过敏,也可能是你爱去的那家餐馆有问题。
(图源:pinterest)
但不管怎样,这篇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中餐(确切地说是美式中餐)在美国很受欢迎,那时很多刚到美国的中国移民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攒够钱后往往选择开中餐馆赚钱,把中餐馆开遍了全美各地。
因为初代移民往往都生活在社会底层,这些中餐馆也都开在比较肮脏、地段便宜的社区里面,制作的中餐也是比较简单、重口:往往都是宽油爆炒、一把味精提鲜。
比较有名的菜肴是“左宗棠鸡”、“陈皮鸡”、“捞面”等。便宜好吃又管饱,美国人当然爱了。
(图源:supchina)
而现在有人说中餐馆里面滥用的味精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一时间造成了美国人的恐慌。随后,大量的吃了中餐的美国人也开始说自己也出现了各种不适,觉得味精有毒。再加上美国中餐馆肮脏、廉价的印象,中餐厨师滥用味精让美国人上瘾的说法被大多数美国人相信。
(图:味精)
一场针对味精的扫荡战,就这样开始了。
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大小小的中餐馆门外都能看到“我们承诺不使用味精”的宣言。而美国超市里面卖的各种产品,也都自豪地写上了“不添加味精”,请大家放心购买。
(图:中餐馆门口挂着没有味精NO MSG的牌子)
整个社会可以说是谈味精色变。这种恐慌甚至蔓延到了国内,今天有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倡导不使用味精的料理。
然而,味精真的这么有毒吗。
大家应该都知道,味精的化学名称叫做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
人类之所以喜欢谷氨酸的味道,从进化角度说,是因为谷氨酸本身就是人体所需的重要物质:它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神经递质,负责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我们人体自身就会产生谷氨酸,同时也可以从食物里面摄取。
我们的舌头上有专门接收鲜味的接收器。他们一旦接触到谷氨酸,就会产生兴奋的生物信号,告诉大脑这非常好吃。
所以在普通的菜里面加上味精,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让它变得可口。
(图:舌头上的谷氨酸接收器)
大家可能觉得谷氨酸钠听上去非常“化学”,是一种工业产品,但实际上并不是。谷氨酸这种物质大量存在于普通的食物里面,我们食用谷氨酸的历史就和肉类的历史一样长。
(图源:pixers)
各种肉类:鸡肉牛肉猪肉中都富含谷氨酸,除此以外,像番茄、海带、蘑菇这样的食物里面也存在谷氨酸。我们之所以喜欢吃这些东西,原因之一就是它含有这种物质。
(图源:webcomicsms)
并且,从有历史记载开始,人类就在试图从这些食物中提炼味精,让鲜味更加浓郁。比如熬鸡汤就可以把鸡肉中的谷氨酸部分溶解于汤内产生鲜味,酱油把大豆中的谷氨酸提取了出来。
(图:炖羊汤)
意大利人喜欢做的风干肉类,比如帕尔马火腿,也在加工之后得到了的更多的谷氨酸。
(图:帕尔玛火腿)
奶类制品也富含谷氨酸,芝士的鲜味让爱吃的人停不下来…事实上,人奶本身也富含谷氨酸,婴儿天生就会被这种物质吸引。
(图源:culture.pl)
而1908年每当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发明味精的时候,人类终于把最纯粹的“鲜”提炼了出来。(之所以加上钠,是因为谷氨酸钠结晶的形状和性质比较方便作为食品添加剂。)
但不论是味精里面的谷氨酸,还是牛肉里面的谷氨酸,他们在化学上完全没有区别。所以说味精对人体有害,是没有根据的。
(图源:science Friday)
目前,美国的食药监局,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或者欧洲的有关组织,对于味精的系统性研究都表明,它是一种安全食物。
当然,这不是说你一天嗑一袋味精也可以没事儿。这里说的安全,是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并不需要注意它的分量。
那么美国在70年代之后出现的大量味精导致头晕的案例又是怎么回事呢?只要甄别一下大家就会发现,所有的案例都是“患者”的自述,而没有医疗机构的确认。从现在的角度看,这很可能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味精本身没有问题,但很多人因为预期、相信它会产生问题,而真的出现了相似症状。
(图源:vox)
事实上,即便是在对味精恐慌的美国,各种零食、薯片等咸味产品,也都是加味精的。有些公司还特别鸡贼地在包装上说不含味精,但如果你仔细看配料一栏,可以发现“酵母提取物”。
嗯没错,“酵母提取物”里面就有大量的味精。
美国人实际上已经在食用巨大份额的味精了,你从来不会听说有人薯片吃太多头晕,但他们却抱怨中餐里面的味精让他们不舒服…
这是不是有点,种族歧视了呢?
敌视味精的现象后来也在中国流行,这背后的原因和美国有所差别。
在国内,大家对于味精的反感似乎来源于对自然产品的崇拜,以及对化学物质的不信任。再加上味精本身极其廉价,让它所产生的鲜味也有了廉价的感觉。
但大家也不要忘了,就在100多年前的时候,欧洲的贵族吃着花好几年做成的芝士、中国名门显贵喝着炖了一天的鸡汤的时候,鲜味还只是上层人士可以品尝得到的“奢侈品”。
而味精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普通人也可以让自己的菜肴变得可口鲜美。“鲜”不再是从前那种劳师动众才能产生的味道,而只用加一点味精就可以达到。
这不是一种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