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打猎,砍柴生火,甚至用尿液洗头发!隐居山林7年,相差30岁的忘年恋,却又让人相信爱情了(组图)
现在的年轻人,
在国内的要逃离北上广,在新西兰的要逃离奥克兰。都幻想着能有一天,可以隐居山林,远离城市的喧嚣。今天要带大家认识的这对夫妻,成功将无数人的梦想,变成了他们的现实。Miram Lancewood,是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村庄里的80后女孩。
从小,她就非常喜欢户外运动。七岁那年,她就自己学习了篝火,搭帐篷,作为背包客徒步等技能。
14岁那年,她还代表国家参加了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曾6次获得荷兰撑杆跳的冠军。21岁那年,她完成了四年学士学位后,Miram去到了非洲的津巴布韦,成为了一名体育老师。在她23岁时,她决定再次踏上环游之旅,前往印度。也就是在那里,遇到了她的一生挚爱,Peter。而Peter跟她,相差了整整30岁。
Peter是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跟Miram一样,也非常爱好户外运动。两人相见恨晚,都觉得:
生活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
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于是,他们在环游世界两年后,Miram跟着Peter来到了新西兰。本来只想在山林里体验几个月的生活,可没想到,一入山林,就是7年。
隐居山林7年,洞察人生的渺小与伟大
这7年里,他们几乎与世隔绝,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
为了求生,他们学会了狩猎,
学会了自己篝火,砍柴,搭帐篷,
吃打猎来的猎物,喝山间的泉水,
真切地感受春日的万花,夏日的阳光,秋日的落叶,冬日的霜雪。
他们也自己研究出了很多生存技能和偏方。
Miram也从来不用任何护肤品。甚至,她会用自己的尿液洗头发。
Peter曾经在一些古书上翻阅,说这样洗头发可以治愈她的头皮屑。没想到经过几次尝试,这个偏方竟治愈了她多年的头皮屑。
长期的野外生活,总会经历曝晒,大风,这让Miram脸上长了很多皱纹。但她不介意这些,她认为,这也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刚开始的隐居生活,总是充满了好奇与刺激。但时间一长,他们开始学习的不再是生存技能,而是怎么打发时间。慢慢地,他们逐渐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也都因此变得敏感起来。
可以随时感知周围发生的一切,享受旷野的寂静。然而在山林生活,一定不是每天都是岁月静好。总有很多可怕的时刻和突如其来的情况发生...
Miram回忆说:“有天晚上狂风暴雨,我们躲在了一个临时搭起的塑料帐篷里。
随时都害怕,树上的树枝就会掉下来砸死我们....还有次是冬天,我们隐居在悬崖里,遇上了雪崩。还好多年的求生经验让我们逃了出来。
如果一直遭受恶劣天气,我们也无法生火做饭,很多时候都是强忍着饥饿,直到这些自然灾害过去,我们才能松口气。”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会因为,各种琐事而感到焦虑。或许只有经历过,身体遭受威胁时,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最宝贵的。经历的每一次,都让他们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也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微妙联系,有的时候“我总觉得植物再告诉我有什么药用价值。”
Miram说:“曾经很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害怕失去名誉,地位,金钱,害怕失败。隐居山林后才明白,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时,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偶尔回归都市的繁华
还是会想念那份舒适与宁静
他们偶尔也会回到城市里,补给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
他们会充分利用回到城市的这段时间。Miram会借把吉他,去超市,街道上驻唱,赚一些零花钱。因为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很少能找到可食用的碳水资源,他们会备好接下来在山林里所必需的碳水、米面。“我们会计算出具体要带多少食物回山林。”
他们也会把自己在山林里的故事分享给路人,朋友。
也通过他们,了解一下“山林外”的世界。Miram说,他们一直在山林生活,不需要太多的钱。一年全部的花费,5000纽币就够了。在城市住一段时间,他们就会非常想念山林里的那份寂静。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冥想与修行
多年隐居山林的生活,让这对相差30岁的夫妻感情,变得更加坚不可摧。他们也在不断的磨合中,寻找了到了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能在一起生活是一门艺术。”“我们在篝火旁共度时光,一起砍柴,收集木头,生火,煮饭。”
“我们还一起阅读并探讨克里希那穆提、尼采和索罗的哲学书籍。”后来,他们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2016年,有家出版商几经辗转联系到了Miram,并邀请她写下她和Peter在山林里的故事。
就这样,《我的原始生活——新西兰荒野之旅》(Woman in the Wildness, A story of survival, love & self-discovery in New Zealand)。在2017年问世后,一度成为了新西兰和荷兰的畅销书。
发行后,他们又回到了山林里。这一次,他们决定去欧洲探险。
然而,就在他们到达欧洲徒步了5000多公里后,Peter的一次身体不适,引起了他们的警觉。2018年,他们去到澳大利亚沙漠时,Peter因为肾衰竭被紧急送到了当地的医院。他们再一次回到了新西兰,他被告知只有3%的生存几率时,Peter曾经考虑到选择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也许是多年生活在野外的经历,让Peter在疾病面前,显得更加淡定和乐观。Miram曾提出向Peter捐一个肾脏,挽救他的生命,但Peter拒绝了。他认为,万物都会经历生长,成熟和凋零,这是自然的选择,人类也一样。
也许是自然的选择,一定也离不开Miram的悉心陪伴,让Peter的病情一天天有了好转的迹象。爱情的力量曾让他们超越了年龄,相信这一次,他们的顽强的意念也能战胜病魔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