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选举:你需要知道的五个重点(组图)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香港将于12月19日举行换届立法会选举,是香港推行港区《国安法》以及大幅度修改选举机制下的首次选举。
香港最大建制派政党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落区争取选民支持。
大陆和香港政府认为,新选举制度可以保障“爱国者治港”,能够避免“反中乱港”的人参选,令选举制度更为“完善”。
但新选举制度减少了地区议席、改变了选举委员会组成以及加入候选人的审查机制,增加了民主派参选的难度,被批评是香港民主的倒退。
因为传统民主派政党民主党、公民党等均没有人参选,绝大部分候选人来自亲北京的建制派,以及少数属于中间力量的“非建制派”。
大陆和香港官员形容这次选举将显示港人对“一国两制”信心以及对新选举制度的支持,并认为这个选举仍然具有广泛代表性。
但民调和分析显示,选民投票意欲低,可能创下香港自主权移交以来历史新低,反映港人对当局不满和新选举的冷淡。
BBC中文疏理了有关这次选举的五大问题。
1.“游戏规则”变了
新的选举制度下,立法会议席由70增加至90席,过往一半议席是透过各区选民直接投票产生(地区直选),一半则是功能组别,即是法律界、教育界等不同专业界别的选民投票产生。
如今地区直选的议席下降至20席,并重新划区,把以往五个选区以比例代表制选出35人,变成十个选区各选出两个议席。
功能组别则下降至30席,多个界别例如法律界、资讯科技界等由以往的个人票改成团体票。
根据选举事务处的数字,地区直选和功能组别分别有447万及近22万名合资格选民。
剩下40席是由1488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选委会)内部选出,选委会原本主要职能是提名和投票选特首,新制度下,他们权力扩大,除了可以选出40个立法会议席,也具有提名的权力。每个有意参选立法会的人,都要获得选委会不同界别的人提名才可出选。
过往民主派在这个委员会占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席位,但今年9月产生的选委会中,1488人中只有一人不属于建制派。
而是次选举更加入资格审查制度,参选人即使得到选委会委员的提名,也要经过政府主导的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同意才能参选。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政务司司长李家超,成员包括三名香港政府局长,以及三位资深亲北京人士。
本次选举中,该资格审查委员会取消了一名参选人的资格,理由是因受僱于政府部门。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 消失的民主派
许多亲香港的民主派人士已因《国安法》或示威相关的案件身陷囹圄,有些此前身兼区议员已在政府要求的效忠宣誓失去资格。还有一些无法平衡各方利益没有参选。 因此, 民主党、公民党等民主派主流政党全部缺席此次选举。
参选人仅有13人属于“非建制派”,包括一些曾是“泛民”人士。
一些非建制派候选人此前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希望继续留在立法会,发出与建制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议题得到关注。
但非建制派的候选人,在是否认同《国安法》、是否仍会追求普选、是否争取特赦抗议者等议题上,都有别于民主派。
民主派阵营内部有声音认为,这些人本质仍是亲北京阵营,只是“伪装”成“非建制派”,表面上为这个选举制造竞争气氛。
香港民意研究所发表的民调显示,近9成自称民主派的选民认为,这次选举中没有候选人值得支持。
但,中共的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此前表示,“爱国者治国”绝不是要搞“清一色”,而是要搞“五光十色”,这次选举仍具有“多样性”。
3. 谁参选了?
这次选举已经不再是民主派和建制派之争,而是建制阵营的内部竞争。
合共153名符合资格的候选人竞逐90个席位,所有地区或界别的席位都有竞争。其中地区直选35人争20席,功能界别67人争30席,选委别界51人争40席。
他们当中,13人报称自己属于“非建制派”,另外140人当中,51人来自传统建制派政党(即民建联、工联会、经民党、新民党、自由党),当中民建联派出22人参选,是最多人参选的政党,剩下的89人分别来自非传统建制或新建制阵营,包括一些来自商界和学术界的专业人士,以及一些过往与建制派有深厚连繫但甚少参政的组织和个人。
有40名候选人身兼港区人大代表或全国、省、市、区政协委员。
外界关注会否有一些传统建制政党会被取替,以及哪些新组织或派系会冒起,例如港媒关注会否出现首个代表“港漂”团体的参选人胜选。
但也有种说法认为,这些新人和新团体欠缺选举经验,他们参选可能只是陪衬,为选举造势,或是借选举争取政治经验和建立政经人脉。
4. 投票率是否会低迷?
两年前的香港区议会选举是在“反送中”示威背景下进行的,投票率达到破纪录的7成以上,民主派获压倒性胜利,在452个选区中获得超过380席,外界把这场选举视为选民对政府投下不信任票。
不过,港府之后要求区议员宣誓,多名区议员为此辞职,或是被港府裁定宣誓无效,亦有部分区议员捲入不同的官司而需要辞任、离任或离港,目前只有约60名民主派人士继续区议员的工作。
不同的民调都显示,在民主派人士缺席下,是次选举投票率难以到达2019年的水平。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12月13日发表的研究,则有过半受访者表示不关注这次选举,32.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投票,一定会投票的有30.8%。
香港民意研究所12月7日公布的民调显示,约51%表示会去投票,不会去投票的人约36%,意愿是民调举行30年来最低。按过往经验,实际投票率会比选前民调大打折扣,例如2016年同类调查显示,83%的人称会投票,但最终投票率约58%,低30%。
而多次受建制派委托的香港研究协会在11月发布的民调显示,54%受访者表示“一定会”及“多数会”投票,“一定不会”及“多数不会”投票的合共28%。
分析相信,选举投票率的高低,会反映公众对这次选举和政府认受性。
中国官方也把选举与香港市民是否支持“一国两制”挂勾。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呼吁港人投票时形容, 投票是对“一国两制的坚定信心”。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12月7日回应媒体提问时称,港府对选举投票率没有定下指标,但强调这次选举是让选民“表达支持完善选举制度”,以及“投下香港未来信心一票”。但之后, 在接受中国官方《环球时报》专访时她称,投票率“不代表什么”,以降低人们的期许。“政府做得好、公信力高,投票率反而会降低,” 她说。
然而,政府明显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方案来推高投票率。例如香港政府因应疫情,首次在边境香港一侧设立三个票站,让身在大陆的香港选民能够过关投票后即刻返回大陆免隔离,港府原拟提供11万个名额,最后只收到2.2万个登记。而这也是香港首次在选举日推行免费交通计划。
当局否认有关措施是为了推高投票率。
5. 香港选举法下的寒蝉效应
香港修改选举法例后,“煽动”他人投白票、投废票或不投票都是“违法”行为,会面临最高判囚3年。
香港廉政公署在11月29日宣布通缉流亡海外的香港民主党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及前区议员丘文俊,指他们涉嫌煽惑他人投白票及不投票。
许智峰在脸书回应指,认为投白票、废票、不投票都是市民合法权利,被禁止是反映“暴政对人民的怯懦”。
廉政公署之后先后拘捕6人,指他们涉嫌在互联网转载呼吁市民投白票的帖文,包括许智峰的帖文。
民主派政党缺席是次立法会选举,剩下建制派互相竞争。
当局也针对媒体和民调机构作出不同程度的警告,以试图阻止任何有关投白票的讨论。
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曾发表社评,指香港人抵制选举或在选举中投白票是“仅余的政见表达方式”,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去信警告称,每个政府都想居民投票,并强调根据法例,公开煽动他人不投票或投废票都是刑事罪行,不论是在香港或境外作出该行为,港府保留採取必要行动的权利。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2月5日发表社论,指立法会选举是骗局,指投票率低或令中国和香港政府感到尴尬,香港驻伦敦经贸办去信报社,作出类似抗议和警告。
香港民意研究所做的民调包括了问题,给出会否“投白票或废票”的选项,遭亲政府媒体和人士围攻,被批是“干预选举”和“煽惑不投票”。
廉政公署署长白韫六接受港媒访问时表示,正调查该研究所有没有违法,但他同时表示:“每个选民出于自由意志决定如何投票不会犯法,当然我们鼓励选民投票,而如果选民投票后透露投票取向,也没有刑事责任。”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