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豪父亲为何控诉胡锡进?这行业真的极致内卷(组图)
付国豪的父亲在网上发了一篇针对胡锡进的檄文。
文中,付国豪父亲痛斥胡锡进,认为老胡对不起付国豪。此文在网上引起舆论风波,胡锡进也专门回复了一篇文章,说自己对国豪,永远自责。
在双方的舆论战中,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爱国记者付国豪疑似没有记者证,只是环球时报的临时工,并没有正式编制。”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了:为国家新闻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付国豪,为什么不能转正?为什么连一个记者证都拿不到?一个普通人想拿到记者证到底有多难?
队长作为一个行内人,今天就跟大家讲一讲,成为记者到底有多难?
每一个记者都是普通人,但记者这份职业并不普通。记者常常会身处于矛盾的中心和舆论的旋涡之上,支持记者的人很多,但痛恨记者的人更多。因为支持记者的人并不能给记者带来好处,也不会给记者经济援助,可那些痛恨记者的人,却是恨不得杀死记者。
付国豪虽然是抑郁致死,可他在香港遭受到的毒打,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但凡干个别的职业,都可以免除这一份毒打。可他不同,他是环球时报的驻港记者,而环球时报又属于人民日报旗下,他代表的是央媒态度,他既不能退缩,也没法还手,只能被动挨打,哪怕是被群殴。
付国豪的遭遇只是记者职业的一个缩影。在以前的矿难报道中,一些黑社会出身的煤老板会直接找人把记者给埋了,报道三聚氰胺的记者赵超也被人刺杀了。
在旅游行业,那些黑导游最厌恶的就是记者。因为记者对黑导游的大量曝光,让旅游对宰客的警惕心大幅提高,购物团是越来越难骗了。在自媒体时代,就连公众号作者也不安全。一个医生就因为写了一篇红毛药酒的文章,竟被跨省抓捕拘禁。
在媒体的背后,记者其实是一个弱势群体。一篇让三鹿集团覆灭的文章,可能就出自一个人之手。记者常常是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去面对一个利益集团。个体力量是极致微弱的,可舆论力量却又是无穷大的。这也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很多人喜欢用小作
文来伸张正义的原因。因为舆论能够放大个体的力量。
当然,大部分记者的日常工作都是普通而又乏味的,每天也就是写一些日常新闻,哪里发生交通事故了?隔壁阿姨的内裤被谁偷了?20岁小伙男扮女装潜入女厕所偷拍,公交车上西装白领偷偷摸女网红的屁股,或者哪个女明星偷腥出轨了......这一类猎奇八卦。
可在中国,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是很不容易的。队长知道,不少青少年的梦想就是当记者。当记者第一步:高学历。
学历不过硬,是很难当记者的。985/211重点大学新闻专业或者中文专业是必不可少的,本科只是一块敲门砖,最好得拿到硕士学历,熟练掌握中英文两种以上的语言。口语优秀可加分,读懂英文是基操。当然,如果目标只是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地方电视台,或者地方报纸,那要求可能会低一点。
像21世纪经济报、光明日报、南方传媒、新京报、环球时报等这类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大媒体,进去做合同工是不难的,但想要转正,那就真的是难上加难。
大官媒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体系,就像一道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但不敢放弃编制,外面的人想进去,但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年的转正名额可能就只有一个,或者两三年才招一个。这些单位每年都会雇佣合同工、临时工和实习生,但唯独正式工配额极低。如果没有老记者退休或者离职,基本不会有新的记者转正。
这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运气。在没有正式编制配额的年份,你就算再努力,再拼命,写出名震天下的文章,也不能转正,必须等,等到有配额出现。但有了配额,也不一定能分给你。在体制内,不只是讲能力,也讲人情世故。在这些大媒体单位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清华北大的,复旦交大的、浙大武大人大的,还有海外名校回国的,可谓是精英荟萃。有时候,人情世故比能力更重要。
你们看老胡,他就非常地圆滑,自己的观点可以180度反转,他能坐上环球时报总编的位置,不是偶然,是数十年锤炼出来的。
如果觉得自己功劳大、贡献大,就应该转正,拿到记者证,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一本大学硕士毕业,当你和一个北大本科生竞争时,就算你做出的新闻贡献比他大,也不一定选你。因为新闻还分派系,单位里的很多老领导可能就是北大毕业的,人家会优先录取北大的校友。更何况,北大学子的才能并不低,只要领导给机会,上几次头版头条,他也能冒尖。
记者不是一个新兴职业,它是一个高度内卷的传统职业。从上海申报创立,到今天已经150年。各路文人墨客先后登场,留下姓名的哪一个不是文学大拿?留不下姓名的也早就消失于历史。
这是一个极致内卷的职业。记者固然有着令人尊崇的一面,可想成为一个大媒体记者,真心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