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好学生心态”害惨的00后,最恨自己学不会这潜规则(组图)
从小被教育要听话懂事、守规矩讲道理的年轻人,最近被集体创飞了。
一批博主在网上演绎00后们“听不懂暗示”“悟不出话里意思”的经历,很多看过的网友们直呼这么多年原来都白活了。
比如过年回家、走亲访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很可能会遇上一些“明面上不能违反”的规定——
家禽海鲜等活物不能带上车、充电宝容量不能超过30000毫安之类。
安检员一心想“挽救”乘客,费老鼻子劲儿暗示,只要“大胆声称”自己带的东西是熟的、容量只有两万,就能顺利通过。
然而个人素质过高、严于律己的年轻人,一五一十交代了个干净。
殊不知工作人员压根不想追究到底是生是熟、容量是两万还是三万,只是想引导老实人说出那句“符合规定的个人声明”。
现在的年轻人,人均确诊“求人办事僵直综合症”“灵活应答意识缺乏症”,自嘲不懂变通、脑袋一根筋。
刷到这类揭秘视频后,大脑中立马浮现出无数相似场景和对话,悔恨得直掐大腿。
半夜从床上坐起来,喃喃道,“记恨了安检员那么久,觉得人家存心刁难我,我真该死啊”。
在一些轻微违反点规则也无伤大雅的领域,远没有到不遵纪守法、动歪脑筋钻空子的程度。
其实很多时候可以在工作人员的言语引导下,顺利过关、求得个方便。
但年轻人却逐渐发现自己生活经验太少,根本听不出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和话里有话。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清澈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的老实打工人,看不懂戏。
流量们接不住老戏骨的戏,这回旋镖终究是扎到年轻人身上。
以前总骂演员烂演技、不敬业,现在只想骂自己死脑筋、不懂变通。
剧本都递到面前来了,怎么就是没有眼力价接住呢。
像是大学宿舍宵禁,一个看似无解的永恒话题。
当大学牲要熬夜复习、外出吃宵夜、参加聚会时,不能在关门时间前回到宿舍显然违反了规定。
想求舍管阿姨/大爷通融一下,他们回你一句“都是按规矩办事,11点前必须回寝,打了卡出去就要打卡回来”。
乍一听,完蛋,没戏了,铁面无私的舍管斩断了及格念想、浇灭了朋友相聚的热情。
于是心灰意冷回宿舍床上躺尸,在心里把破学校的破制度骂了八百遍。
@发胖魔灵
视频又重复播放了一遍,网友们看到博主的提示才略微醒悟了一点。
原来舍管在强调的“打了卡出去就要打卡回来”,是一句暗语——
如果偷摸着不打卡溜出去,也就无所谓打不打卡回来了。
阿姨说这些话是她的职责所在,但她管不了每个人是不是都按照规矩打了卡才出去,也做不到时时刻刻盯着闸机看进进出出的人。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赶紧走吧,就当我没看见。
很多时候脚下的路不是被死规定堵死的,而是被网友们自嘲的榆木脑袋封印住的。
全网大学生们又一次趁着寒假特种兵出游,想三四个人挤标间省点房费。
不敢偷偷摸摸把人塞进去,问酒店前台能不能多住人。
工作人员自然是标准回答,“标间只能登记两个人”。
停顿了下,再看似“多嘴”地问一句“其他人是玩一下就走吗”。
没听出弦外之音的人一头雾水,觉得前台说话奇奇怪怪,明明是来入住的,玩一下就走了走去哪儿,总不能住大街上吧。
然后拼命解释自己这一伙人就是要住酒店的,再三强调自己的原始目的,生怕前台会错了意。
前台只能眼睁睁看着抛出去的球变成掉链子的漏气气球,对方压根接不住。
@晶晶芭比
想把个人物品暂存在酒店前台、导购台、咨询台等地方,之后再回来取。
不过按照规定一些贵重物品或是证件一般不收,保管责任太大有风险。
清澈学生又一次展现实诚人本色,一直在强调自己只是放一下,一会就回来拿。
愣是看不到对方的暗示,异常执着地把身份证、房卡这些具体的东西挂在嘴边,就是学不会找个包装袋装进去,然后默契地递给工作人员。
@晶晶芭比
面对一些“破坏”一下也无伤大雅的小规定时,年轻人格外“憨厚老实”。
很多证件重新办证的原因一般只能是到期或者遗失补办,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觉得照片太丑想重新拍照办证的网友,折在了这道门槛上。
想通融的员工特意重申办证的条件,”如果身份证丢了,是可以补办的”,疯狂提点网友。
而网友钻进了前半句的牛角尖,反复说自己没丢、只是想重拍,完全忽略了后半句的气口。
@晶晶芭比
评论区有一些自嘲的,说自己迟钝得去翻看评论区,才知道视频中“公事公办”的一方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也有的人旁观者清,现实生活中一次都没有悟出来过,看着屏幕里面的互动,秒懂——
原来直接说自己丢了就行了!
遇上要求照片是三个月以内最新照片的,也别傻乎乎瞪大眼睛一直问“半年拍的成吗”。
人家工作人员就差用唇语告诉老实人们,只需要“声明”自己照片是三个月内的,没人会去查验具体什么时候拍的。
@煤球爆笑社
在@煤球爆笑社 的夸张演绎中,老实人的心眼过于实了。
碎屏险能免费换屏的范围是意外碎屏,营业员一直在指引着消费者表达出屏不知道怎么意外碎了的意思。
然而消费者恨不得把自己用手机砸核桃的故事绘声绘色描述一遍,生怕大家不知道这是人为造成的。
看得网友们干着急,一边集体声讨角色没眼力价,一边对号入座,努力回想自己之前是不是也过于死脑筋,干过类似的蠢事。
@煤球爆笑社
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能遇到的经典场景是,帮别人办事,需要本人签名。
工作人员会说,出去找本人签一下字再来办理。
无数网友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是吃到了闭门羹,心理活动是“完蛋了,办不成了”,然后默默走掉、白跑一趟。
稍微勇一点的人则是开始较真,觉得工作人员不考虑实际情况,只顾着打发自己。
“怎么出去找本人签字,不就是因为本人不在才托我来办吗,离谱!”
只有心思活络的人稳稳提取出关键信息,出门=不要明面上帮本人签字,再来办理=签完了回来就说是本人签的。
轻轻松松就解决了难倒一堆老实孩子的问题。
总是吐槽辅导员管得严、不通情达理的大学生们,快要汗流浃背了。
看到其他人分享的跟辅导员对话,他们悔不当初,细数究竟错过了多少原本可以请下来的假。
有没有一种可能,辅导员再三强调的“可以请病假、不能因为亲朋好友求婚结婚请假”,就差把标准答案递到嘴边了。
表面上看是在客观陈述请假标准,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们请假理由要挑好。
@叁
切换到辅导员视角,已经被自己这帮学生的“不懂变通”整崩溃了。
拼命暗示学生们请假的关键在于所呈现出来的申请理由,却落下个不通人情的骂名。
很多情况下,撒个小谎就能把事情办妥,不会造成什么坏影响。
负责相关工作“把关”的员工也乐于成全,毕竟老板再怎么赚钱吃肉,底下人也喝不到汤,何必为难普通人。
就比如有些电影院、餐厅、KTV不能自带食品,服务员会友善提醒。
在专注理解字面意思上过于优秀的年轻人,要不在门口猛炫奶茶、哐哐吃东西,跟王宝强在安检口喝牛奶有的一拼;
要不跑到最近的商场,找个储物柜把吃的喝的放进去;
要不然就含恨换一家店,完全忽略了别的可能性。
然而服务员所说的“从外面买的食物不能拿进去哦”,故意暴露出来的突破点有两个。
一个是“从外面买的”,你说不是在外面买的,也没人会挨个核验。
另一个是“拿进去”,你用衣服盖住、揣包里、藏身后,都能在服务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眼皮子底下护送成功。
在一些消费场合,甚至会有好心人帮着省钱,就看队友是不是到了带不动的地步。
刚毕业的大学生,下定决心办张健身卡,试图用这种方式敦促自己搬砖之余远离脆皮状态。
教练好心提醒“学生可以便宜两百”,实诚的年轻人顿觉错亿。
脱口而出“可是我刚毕业”,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之情。
好在还没到“冥顽不灵”的程度,在教练的悉心提点下,重新定义了一下自己的对外展示角色——刚大一。
毕竟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能把这句话的精髓领悟到位,就算是摸到懂变通的门路了。
有些时候,清澈年轻人会收到特意提醒。
只是提醒的转化效果如何,全看自己的领悟能力。
考驾照的时候考官说一句“你准备好了吗”,以为是在催自己上路,迅速准备启动。
考官又来一句“真的准备好了吗”,这时候,分水岭来了。
聪明人察觉到话里有话,开始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上路前步骤没有操作到位。
榆木脑袋心里想着“这人怪谨慎的嘞”,回一句“准备好了”,车冲了出去。
然后车内响起“未系安全带,考试不及格”的播报音。
无视考官半分钟前的提醒,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与此同时,考官这种位置上的人也并不好受,无比希望老实人能多养几个心眼子出来。
就比如班长,他们其实是和同学们一伙的,并不想为难大家。
一到了讲座、班级活动这种需要签到打卡的场合,要完成分内职责,转达学院要求。
只不过大家伙还是没做好阅读理解,没把握住“必须要在签到表上签字”的题眼。
一股脑地想着怎么才能请假,读不出班长“到不到场不重要,有签名比较重要”的中心思想。
有网友在酒店前台工作,遇到一家三口来旅游,想住标间。
出于酒店管理规定,肯定不能直接表示允许。
于是网友暗示女生可以帮爸妈把行李拿上去,这样就能明面上不违反规定又默许了三人入住。
然而女生没听出这层意思,还在铆足了劲请求网友明面上破个例。
结果自然只能是被拒绝。
还有家长出来现身说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常规操作。
孩子想玩游戏娱乐放松一下是没问题的,但口子一旦松开就不好控制了,所以表面上还是得说“不能玩”。
规矩是要立起来的,实际的执行情况是可以打折扣的。
往大了看,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不外如是。
小时候听不出话里有话的年轻人,以为长大后自然而然就好了。
长大之后倒是能敏感地察觉到别人的阴阳怪气,内耗严重、疯狂自省;
却不能准确识别出对那种“向着自己的话里有话”,白白折磨了自己。
从小被教育要守规矩的老实年轻人生怕给别人添麻烦、被指责听不懂人话只会胡搅蛮缠;
因而在听到字面意思上被打回来的指令的一瞬间,好学生心态作祟,下意识会觉得自己做错了、需要按照标准去调整和更改。
甚至在自己掂量着可能不被允许的时候,就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比如觉得酒店大堂不让非住店人士歇个脚,在门口犹豫了五分钟没敢推门进去。
然而直接进去坐了,也不会有保安跑过来把人赶走;就算问了前台,人家也不会深究到底是不是住客。
幸好有已经摸爬滚打出经验的中年人,总结出了一些潜台词。
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原则上可以时,看似信号积极、迹象乐观,其实大概率注定了办不成的结局;
而当工作人员表示原则上不行时,看似是满满的劝退信号,实则天无绝人之路。
如果不是干脆了当地拒绝,而是复述办事标准和要求,甚至再三强调——
那十有八九是在偷偷传递信号,暗示来办事的人脑子转得快一点、嘴皮子灵活一点。
还有网友直接总结从更高一个维度进行解读,“人家已经给你暗示的很清楚了。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不要让别人做这个坏人”。
想要方便就不能让别人为了你承担责任,有些可以通融的事,只有先规避了别人的风险,别人才会给你行个方便。
因此,很多时候工作人员看似多余的提醒、反复的强调和询问,是想引导办事的人,说出那句能让事情办妥的符合规定的“个人声明”;
同时也是工作人员的免责声明。
“当双方利益一致时,你有求于别人,就要先去做那个坏人”。
按规定这个不能办,是世界上最好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