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女孩专程到澳洲大学研究性教育,回国推广大尺度吓坏了中国式家长(组图)
前两天,我偶然在抖音上看到了一个短视频博主的采访,印象深刻——因为她所学习的专业,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学科:性别研究。
这位博主名叫“他塔拉”,出生于北京,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性教育工作者。
他塔拉原本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因为所学的专业不能帮自己实现理想,大一那年,她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毅然退学。
当时国内没有能够学习“性教育”相关专业的学校,因此,年仅18岁的他塔拉孤身出国,去悉尼大学攻读性别研究,是这个专业里唯一的一位中国学生。
硕士毕业后,她选择回国普及性教育,成为了“中国家庭性教育分会”最年轻的常委。
从他塔拉的“神奇”经历里,可以窥见中国当下对于“性”的恐惧和避讳。
“我出生于一个思想观念很保守的家庭,父母从来不会跟我谈及‘性’方面的话题。
对于性的启蒙,只能自己从一些小电影和媒体上学来。
或者同学之间传一些悄悄话。”
周围人对于“性”的避讳和狭隘认知,使他塔拉在青少年时期就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需求、保护自己的权利。
一直以来,“性”这个字,在中国就像洪水猛兽。
父母和老师们提到和“性”有关的话题时,总是含糊带过,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
“等你长大了就懂了。”
问题是,没人教,我们怎么懂?无师自通吗?
我到现在都记得,高三和我妈一起看电视剧的场景。
每当电视里出现主角亲吻的画面,我妈就会用手挡住我的眼睛说:“小孩子不能看这些”。
那时我已经18岁了。
像这种“以性为耻”的例子多不胜数:
“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男生都是站着上厕所?结果被妈妈大声呵斥:不要问这种问题,女孩子说这种话羞羞脸。”
“在电视里看到关于‘人流’的广告,问爸爸‘人流’是什么?爸爸却告诉我,那是坏孩子才会问的问题。”
出生问题永远是个谜,父母只会告诉你,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生物课老师上到和生殖器有关的课程时,会在全班的哄笑声中,选择让你们自习;
买卫生巾结账,会下意识地向老板要黑色袋子,火速装好走人……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描写的一段场景:
思琪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
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父母、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提起“性”这个字时,只能联想到下流、肮脏和阴暗。
因此,他们谈“性”失声,妄想以此来保住孩子的“单纯”。
这种避之不及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孩子身上,持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大一的时候,我给传媒大学的同学安利卫生棉条。
结果她反问我:‘棉条应该插在哪个洞里?’
当时我特别震惊,都长这么大了,怎么能连这种事情都不知道呢?”
他塔拉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无法理解。
父母和老师在性教育方面的缺席,导致孩子们的性知识匮乏,连自己的身体结构都不了解。
这种情况,我觉得用《开得了口》节目里的一段演讲来形容十分贴切:
“一个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员,可以以每小时六百英里的速度在空中冲刺,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生殖器往前推进七寸;
一个物理学家,白天研究着核子的奥秘,晚上却只能默默思考:同性恋是怎么回事?
大家对于三十八万公里以外的月球的了解,要比对于自己脐下六寸的了解,多很多。”
我们懂得很多深奥的知识,却对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
无知之下,一些孩子的好奇心,只能通过错误的方式去探究和宣泄。
而另一些孩子,在面对侵害时,往往毫无察觉。
无知的下场,是害人害己。
之前发生在上海书店的猥亵女童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
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女儿去看书,结果女孩被一个10岁的男孩拉到了角落里猥亵:掀裙子、脱内裤、摸私处……
女孩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任由男孩欺负。
直到监控视频曝光,才引发了众怒。
女星杨蓉也曾在微博上自曝遭受侵害的经历:
“4岁那年,叔叔把我带到了漆黑的卧室里,让我躺在床上,然后他爬了上来……”
“我的心情逐渐从好奇变成了焦虑,直至恐惧……”
看到了吗,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却不会嫌你的孩子太小。
比起“没有性教育”,更可怕的是“阻止性教育”。
2017年,杭州某所小学发放了一本《小学生性教育读本》,结果因为课本里的插图,遭到了大批家长的反对:
“这么劲爆的内容,给小孩子看真的好吗?”
实际上,这些“劲爆”的教材,是由北师大的专业课题组研发的,为的就是能够通过正确、健康的方式,让孩子学习两性知识,避免受到侵害。
被说“大尺度”的性教育读本
无奈,迫于家长们的压力,学校最终只能收回这些读本,“性教育普及”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连普通的教学都无法开展,“保护孩子”只能沦为一句空谈。
堵不如疏。
禁欲式的性教育,只会逼迫孩子们通过参差不齐的渠道去了解错误的两性知识。
与其让孩子们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被迫着学会“性”这个字,不如一开始就把正确的知识教给他们,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源上,避免孩子受到侵害。
“性教育缺课时、缺老师、缺研究,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孩子们等不及了。
只有尽早普及性教育,才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保护和成长。”
说到这里,他塔拉叹了口气。
对于普及性教育的好处,自媒体作者@费加罗夫人 曾在漫画中描绘过这样三则故事。
第一则故事:
三岁的咚咚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笑着告诉她:“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哦。”
得到答案的咚咚有点伤心,因为她看到了妈妈肚子上的疤痕,与此同时也有点高兴,因为她知道自己是和妈妈很亲近的人。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才能让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
第二则故事:
十四岁的嘉嘉是个害羞的小女孩,因为身体的二次发育而苦恼。
妈妈安慰她:“有了月经,说明你也拥有生育新生命的能力啦~这是女孩长大的标志,不需要羞耻。”
有了妈妈的支持,嘉嘉不再自卑,重拾了笑脸。
比起一味地遮羞,大方坦然的引导,更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
第三则故事:
十八岁的洋洋告诉爸爸,自己有了喜欢的女孩。
爸爸告诉他:“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但你年纪还小,要注意交往界限,身为男子汉,你要保护好她。”
爱情不是洪水猛兽,但谈恋爱就要学会负责。这才是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事情。
发现了吗?性教育从来都不是一种,只能用来预防负面问题发生的工具。
好的性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平等尊重的意义,体验亲密关系的美好,更好地接纳自己。
这才是性教育真正的意义。
在他塔拉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性教育课程普及”的相关话题,终于出现在了今年的“两会”上。
提起这件事,他塔拉特别开心: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因为我们这一小撮人的不停努力,不停建言献策,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者的坚持发声,才能让这个问题逐渐被重视,也才能给下一代们一个更安全的未来。
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性是私密的,但性并不可耻。
只有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也因为有了正确的性观念,孩子才能学会不去伤害别人。
性教育这堂课,别等坏人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