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红衣阿姨谁啊?为何十几万人都在排队喊她“妈妈”?(组图)
跟你没有血缘的人,你会喊她一声“妈妈”吗?
我相信,大多数都会难以启齿。
因为“妈妈”不仅只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更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亲情连接...
记得我小时候,就只误喊过我五年级的班主任一声“妈妈”。
如今我已30好几,比那时的班主任,年龄还大了一轮。对于当时误喊的原因,记忆已经模糊了,就只记得有过误喊这么一件事。
所以对我来说,“妈妈”是一个不会分享给外人的词语。
然而最近,我发现一个视频博主的评论区里,好多人都追着她喊“妈妈”!?
在她每一个视频下,你一定都能找到类似的评论——
如果平台可以发弹幕,那么视频开头的几秒,都会是以下这些弹幕——
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会想起60多年前,那部经典的水墨动画片——
所以,问题来了...
这位面相和蔼的阿姨,为什么会被那么多的网友喊做“妈妈”呢?
01
小琳妈妈,就是上面这位阿姨的账号名称。
大家会叫她妈妈,除了账号的名称外,也可能跟她对自己的称呼有关。因为她在视频里,也总称自己为“妈妈”——
小琳妈妈的视频,本质上就是网上那些各种小妙招的翻拍版,操作难度不高。
比如有期教切菜的视频,虽然小红书上的点赞高达5万,但里面教的内容真的很浅显。比如教你在用擦丝器时,怎么才能不伤手...
说实话,网上这方面比小琳妈妈专业厉害的厨师,可多了去了!
比如不久前,一位吃得起38元一碗米饭的希尔顿酒店行政主厨,就才教过我怎么切菜——
但小琳妈妈的切菜视频,依旧吸引了许多人。甚至有人其实早就懂了,但就是喜欢再一遍——
小琳妈妈的视频,让我不禁想起了去年爆火,以至于被共青团、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都报过的打工仔小张。
小张能火,是因为她帮诸多第一次来大城市的普通人,消除了“如何在城市生活?”的信息差,教会了他们那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城市生活常识——
而小琳妈妈,也是类似的。
虽然教的东西非常简单,但她的每个视频里,都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关于情绪价值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要问及:怎样才能提供情绪价值?那大部分人,可能就得挠头抓耳了...
然而只要看上几个小琳妈妈拍的视频,你就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情绪价值!
而且,心里还会暖暖的~
温柔、耐心,遍布在小琳妈妈的每一个视频里。
在教大家切土豆丝时,虽然她已经将方法拆解到了最细腻的程度,只要是有手有眼,都能学会。
但视频里,她还是会顾及到一些不常做饭的孩子,不断地提醒他们:比起土豆切得好,她更在意的是大家不要切到手。
而且对于每位孩子的需求,她总能耐心且快速地回应。
在教切菜的那期评论区,有网友就提出想要一个叠衣服的教程——
结果第二天,叠衣服的教程,立马就光速上线了!!!
拍过视频的网友都知道,教学视频是最麻烦的。脚本要写的细致清晰不说,镜头切换都要麻烦死人...一个一两分钟的操作步骤,通常要折腾十多遍,才能拍出那种流畅感。
所以第二天就能发布叠衣服的教程,可以说是小琳妈妈的团队,马不停蹄,连夜研究和剪辑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很多时候打动人的,还是一些隐藏在视频内容之下那种无声的关怀。
每当视频播放完时,小琳妈妈并不像其他视频博主那样,希望你点赞加关注。她最关心的是,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也正因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所以每当视频播到最后,就一定会有几条弹幕跳出来说,希望这就是自己的妈妈——
尽管小琳妈妈视频下,有着许许多多的感恩与赞美。
但时不时仍会有人跳出来,大声喊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
“这都是假的!”
02
不可否认,小琳妈妈确实是个虚拟的妈妈。
小琳妈妈所表现的出那些温柔、耐心和关怀,都是人为拍摄后,靠裁剪掉不好的部分,才彰显出来的完美特质。
现实生活中,只要涉及到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无论是再完美的妈妈,也一定会有爆发矛盾和冲突的时刻。
其实大家对此,也都心知肚明。
只不过现实生活中,如此温暖包容的亲情还是太稀缺了,所以大家才会聚集在小琳妈妈这里寻求安慰——
对此,我在写作中,还查到一个非常令人唏嘘的案例——
大概是一个多星期前,一个叫十月二十七日的小红书账号,火了。
正如他在简介中所写的,他是一位单亲爸爸。
之所以单亲,并不因为前妻去世,而是他的前妻不爱他的女儿...
他的前妻一直想要男孩,结果却诞下一名女婴。于是前妻想把女孩丢给自己的爸妈带,好腾出精力试试第二胎。于是他与前妻,吵了认识以来的第一次架。
后来有次,前妻带五岁的女儿去商场玩,结果因为逛街,竟把孩子忘在了商场...是他在夜里联系商场,把关掉的灯全都打开,才找到那个吓出一身冷汗的女儿。
于是在第二次吵架后,过了半年,两人便离了婚。
之后他便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与女儿的相处日常。在短短几个月,便积累了十多万粉丝——
在他发的每一条帖子中,女儿都是被全身心、无死角地关爱着——
“女儿凌晨跑出去两个多小时才回来,想问清楚,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所以发帖询问网友们的建议,希望找到一个不伤害她的方式。”
“女儿还未成年,却被我发现她隐瞒自己和男友去KTV的事实,震怒下打了她的手心,事后却追悔莫及,甚至辗转反侧。”
“总是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只希望她不会太焦虑,心情会好。做父亲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好一个单亲爸爸更是困难。”
所以粉丝们亲切地把这位幸运的女孩,称为自己的“电子义妹”。而这位父亲,自然也就成他们的“电子爹”。
而电子爹那充裕的爱,并不只倾注于自己的女儿之上,只要有求于他,都会得到积极正面的鼓励——
我所能想象出的最好爸爸,也就莫过于此了。
可就在一个多星期前,这个蓝色头像的账号突然注销了...
很多人用“伤心”、“崩溃”和“难以接受”等字眼,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就好像真有一位父亲消失了。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之后有网友通过多方收集证据后发现——
这位完美的“电子爹”,竟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孩扮演的...
整个事件十分荒诞,但细细回想,却又让人痛心...十多万粉丝,在短短几个月里,陪她做了一个梦。
或许是因为现实过于残酷,所以她才在梦中创造了这么一个近乎完美的爸爸。
所以,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要喊小琳妈妈,叫做“妈妈”呢?
一位网友其实跟我们有着同样的疑问,她也觉得这样怪怪的——
然而当我点开她评论下的回复后,我才明白...
能有这种难以启齿的感觉,是一种何等的幸运。
03
65年前,科学家们做过一个极不人道的实验,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恒河猴实验。
当时科学家想探究,母爱究竟是什么?是生存的供给?还是情感的抚慰?
于是他们找来跟人类基因有着94%相似度的恒河猴幼崽,将它从真正的母亲身边抱走,并赋予它两位新的母亲——
一位是由铁丝制成,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
另一位,则用木头做的,外面还包裹一层海绵的绒布妈妈。绒布妈妈没有奶瓶,造型也比较简陋,虽能抱着,但舒适度却不如真实猴妈妈的百分之一...
按照科学家的设想,小猴子应该会特别喜欢那个能喂奶的铁丝妈妈,毕竟它提供了重要的生存资源。
但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设想,相去甚远...
仅仅只过了几天,小猴便只会在饥饿时,才到铁丝妈妈那喝上几口奶,剩余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绒布妈妈”待在一块。时不时还用手去抚摸它的脸,或者在绒布妈妈的腹部磨蹭好上几个小时——
而且在实验的后期,小猴还发展出了对绒布的极度依赖...
若把绒布从它的身上拿走,小猴就会陷入强烈的应激反应,开始撒泼打滚——
于是科学家据此得出结论:
接触所带来的安抚感,或许是母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如果一个不及真实猴子百分之一的假妈妈,就能让小猴得到赖以生存的抚慰,那么近乎完美的小琳妈妈,那更是——
不过乍听我这番描述,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依附于这样一个虚拟的妈妈...
看起来好惨啊,对吧?
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人类在成年之后的自我疗愈方式。
从正面例子中的观察和学习,不仅能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同时,也能学会在今后类似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虽然长大的坏处挺多的,比如不能再趴课桌上睡觉、很少再有耐心呆呆地看天,以及有好多好多无法改变的过去...
但我们还是有机会重新养育自己,选择一个有力量的人,去多多听听TA的声音。
尾声
大概去年吧,我看到一张让人很感慨的图片。图我已经尽力去找了,但还是没能找到...
所以我只能凭记忆,写下里面的内容——
图片里爷爷从小就开始骂父亲,然后父亲转而来骂“我”,而到了“我”这辈时,“我”选择了用赞美来鼓励“我”的孩子。
所以有些循环,是可以斩断的。而有些能量,也是可以口口相传下去的。
就像我在小琳妈妈的评论区里,看到的这一幕——
爱,也是可以在互联网中,彼此间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