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之死》,新时代女性模板的陷阱(组图)
这几天全网都在疯狂转发一篇名为《我妻之死》的文章。
从标题来看,不难理解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文章,文章中还有较大的篇幅质疑加拿大的医疗系统。
但是很多网友却从作者的“深情”中读出了高知学霸妻子短暂且悲惨的一生,满篇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如果认真看完文章,相信大多数人都感叹于这是一位优秀的女性。
然而我们只能从其丈夫笔下寥寥几句,拼凑她的人生:她非常优秀,雅思考到9分,托福接近满分,来到了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留学,并且以全优的成绩毕业。
她还运气非常好,顺利抽到了无数留学生都梦寐以求的H1b工作签顺利找到工作。
但是考虑到在体制内不愿意辞职的丈夫,30岁的她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到上海从0开始。
从26岁开始,她辗转在读书、考试、工作,七年时间生下了3个孩子。
在怀第3个孩子的时候,三胎还没有放开,丈夫担心超生会被开除公职,他们拿着旅游签证就去了加拿大生孩子。
网友扒出的其丈夫的另一个公众号记录了生孩子的过程,由于旅游签证没有医保,为了节省1-2万加元生产费用,第三个孩子就这样在租的房子生下。
丈夫对此的感受是,太佩服了。
孩子出生后,一家人决定留在加拿大,为了解决身份问题,妻子又重走七八年前的老路,考试、申请、留学、工作、赚钱,甚至照顾家人。
至于丈夫呢?辞去体制内工作后,他英语不好也不学,没有工作也不找,甚至没有加拿大驾照,美其名曰自己很会照顾孩子。
但实际上,接送孩子、出门办事、购买生活用品等全部都是妻子来完成。
这位妻子在工作之余还读了第二个硕士,而且还在家里的地下室开培训班,每周花6个小时辅导学生补贴家用。
据网友推测,加拿大地下室氡气超标可能是妻子癌变的诱因。
丈夫回忆起妻子,依然觉得她身体素质很好,前不久还在搬重物,试图将所有过错推给加拿大的医疗系统。
你说他对于妻子的离去很伤心吗?但妻子不舒服自己打车去医院,入院以来从来没有去看过,面对妻子“我很害怕”的微信留言,他依然无动于衷。
在妻子弥留之际签下指定财产执行人的文件时,还不忘点评一下:
“虽然字体歪歪扭扭,但书写流利拼写正确。”“仿佛还是那个雅思9分,托福接近满分的老师,杜兰大学全优毕业的毕业生。”
就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小敏,在加拿大的冬天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
看完这个令人悲伤的故事,我们不禁猜想,如果这位妻子当时留在美国,会不会成为一名叱咤商界的精英?
她有很好的起点,原本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凭自己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很好,但却被自私的丈夫吞噬得一点不剩。
我们不忍指摘她的选择,但是却要警惕当一个女性失去自己后,可能会滑向深渊。
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任何考试都能拿到最好的成绩,一人支起整个五口之家,毫无怨言。
至于是否被丈夫PUA这一点根据目前的信息难以看出来,但是结合社会上的各种婚恋现象,这更像是一个在东亚传统文化的规训里迷失的高知女性。
一个人自小受到的规训是深入骨髓的,尽管她接受过美加最先进的教育、开拓了眼界,但是依然难以改变。
“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女子无才便是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老话都在强调女性不能有自主意识,不能有主体性。
也只有在女性意识崛起的今天,才会有那么多人同情这位为家庭过度奉献最终摧毁自己一生的妻子。
换到古时候,可能就是在歌颂这一位为了家庭倾尽一生奉献自我的“烈女”。
今年年初非常出圈的“陈朗悼文”,同样是一位出生于高知家庭的精英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层面都让步给凤凰男丈夫。
原本她北大本、哈佛硕、耶鲁博士,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后跟随丈夫来到美国,学术生涯受阻,受困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更讽刺的是,口口声声宣扬女性主义的丈夫,即使在弥留之际都看不到自己的妻子。
被规训的女性在社会上就成为了客体,成为丈夫的附庸,成为父权制度下的“奴隶”。
他们不被允许拥有个人想法,不配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对他们的“奴隶主”唯命是从。
北大才女全嘻嘻在直播中表示,为了留住老公,放弃婚前共同认可的丁克决定,终于意识到需要生孩子。
很多人认为,读书多、见识广、赚钱多就可以独立,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的,甚至有时候高知女性更容易走入在婚姻的困境。
因为她们高自尊,为了维持表面愿意忍一忍;因为她们能力强,既主内又主外;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乖乖女,听话的她们更容易被“上位者”带着走。
随便在小红书上点开婚恋话题,其中不乏名校毕业,在职场上披荆斩棘的精英女性进入婚姻后沦为家庭的“工具人”。
大部分女性几乎都是从这样被规训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早在原生家庭被要求做一个乖乖女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真正的社会化是靠自己在社会中实现的。
以此为鉴,希望姑娘们都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实现高度的社会化,拥有自己的主体性。
接受自己,拥抱自己,鼓励自己,反思自己,原谅自己,约束自己,成为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从《我妻之死》中,我们也窥见了在加华人的生活处境。
很多人会疑惑,上海体制内,润去加拿大怎么也算是中产,至于过得那么苦吗?
很多人以为,加拿大地大物博、地广人稀,和东亚的内卷、压力相比就是天堂一样的国家。
再加上优越的社会保障制度,似乎移民过去了就可以过上轻松愉快又可以躺平的生活。
但真正的加拿大中产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今年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加拿大人,尤其是中产群体对经济的担忧越来越严重。
《国家邮报》报道,一份由Pollara Strategy Insights统计的数据显示,加拿大成年人的乐观情绪已降至9年来的最低点。
对加拿大中产的未来感到乐观的受访者仅占不到31%,和2020年的53%相比大幅下降。
近43%的中产表示自己是没有积蓄的月光族,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还有15%的中产认为目前还在努力维持开支平行。
不过,加拿大对中产的定义也见仁见智。根据MoneyGenis的数据,加拿大的中产阶级可定义为年收入$51,000元至$137,000元。
加拿大知名网评博主@genxalbertan认为,按照现在的房价和利率,即使是中产也无法买房。
评论区下也有很多网友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人说自己税前中产,税后低收入;有人说中产有房,但每两周工作162小时;有人中高收入水平,但不敢生孩子...
本土中产都不如意,华人群体就更不容说了。
2022年加拿大的官方贫困率为9.9%,其中在少数族裔群体中,华裔加拿大人的贫困率是最高的,达到15.6%。
新移民是最惨的,因为但凡没有加拿大本地的工作经验,多多少少的都会被“降级”,职位和薪资都大打折扣。
这也就不难以理解,为什么妻子除了主业,还要在自家的地下室开培训班赚外快了。
即使是有车有房的华人中产,在加拿大通胀面前也过不了舒心日子。
一位网友说,“房贷光利息就每月2200,管理费600,水电费100,网费50,地税合每月250。单一个房3200。车,保险、油费、lease,每月也要1000。400分红保险,400 RRSP定投。还剩1000吃饭,偶尔买个护肤品。也就是一天吃饭30。偶尔想出去搓一顿呢,那可不是紧紧巴巴。
中产买房,房贷和物业就交出了收入的一半,还要算上夏天的草地维护和冬天的铲雪车,如果有孩子那就直接是贫困户水平。
而且随着经济下行,加拿大治安也成为大问题,“0元购”几乎天天上演。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最近几年已经不少人从加拿大出逃。
官方数据显示,在2023年的前六个月,约有4.2万人离开加拿大,而2022年离开的人数为9.3万人,2021年离开的人数为8.5万人。
加拿大一对网红博主夫妇也表示毫无幸福感,带着3个孩子收拾行李,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定居。
妈妈Sana说,在加拿大,全家吃一顿饭通常要花费100多元,这并不夸张。而在马来西亚,只需要花20到30元全家人都能吃的很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加拿大似乎不再是中产的天堂。
但是不论是退籍回流、还是本地人出走,大家都有自己的原因。
如果你依然想润去加拿大,那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