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上海爷叔,离婚3次被分走3套房,仍想恋爱(组图)
纪录片《前浪》将镜头对准老年人,
揭示当代老年生活的爱与痛。
75岁上海爷叔阿宝离婚3次被分走3套房,
相亲屡屡受挫,却仍想恋爱;
81岁的玲玲勇敢分手,交的新男友小她22岁;
96岁的徐爷爷努力学考驾照,
科目二挂了3次,仍梦想带妻子出去旅游;
80岁的沈奶奶因无力照顾,
不得不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先生送进护理院;
90岁的龚老伯想指定保姆刘大姐做监护人,
却至死未能完成心愿……
▲
75岁的金阿姨恋爱了
▲
95岁的徐爷爷考驾照
当衰老到来,人们面对别离、迫近死亡,
也仍怀有情愁,怜悯,梦想。
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背后,
是即将到来的深度老龄化社会议题:
失能失智后,老人如何被照护?
意定监护在中国社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
一条和《前浪》总导演范士广聊了聊。
▲
75岁的上海爷叔阿宝
上海徐汇区宜家是国内特有的老年人相亲市场。我们到宜家听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阿宝,神一样的存在。他们怎么描述阿宝的?“戆大(上海方言,傻瓜)”。
他在宜家的成名事迹是3次婚恋被分走了3套房产,第一任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阿宝照顾她18年,离婚时也把房子分给她,10年后前妻跳楼自尽,房子留给了她再婚的男人;第二任妻子有一个儿子,阿宝和她结婚8年,因为“感情不好”,他痛苦了8年,离婚后被分走半套房子;第三任妻子是残疾人,只能坐轮椅,阿宝和她在一起5年后分居,她在养老院去世,宝叔给了亡妻家人25万。
“我这辈子光顾着献爱心了”,这是阿宝对他前大半生的总结。
阿宝目前在远郊租了一小间房子居住。退休金8000块,但是又无比大方,每次来宜家他就会提个行李箱,买了瓜子、水果给大家分。
▲
阿宝提着礼物去女神“山口百惠”家里做客
宝叔执着于寻找美满的爱情,他有一位女神“山口百惠”,是宜家里面最漂亮的老太太之一,苦苦追求三年无果,依然时不时带点东西去看望她,他敢付出真心。
我记得阿宝那天打电话,说你今天晚上和别人去应酬?她说对的。很明显,阿宝意识到自己落选了。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从阿宝的眼睛里流露出来,但又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尊严。
有一个场景是我们跟他一块走在路上,他忽然指了指说,“这就是山口百惠经常理发的地方”。没走两步,又转过头来对我们说,“爱一个人很累,忘掉一个人很难”,他说这是他在抖音上学的。
阿宝最让我动心的一点,他对镜头毫不在意,他是天然的纪录片的最佳人物选择。有一次我们拍他一个人在家打牌,我们就在旁边观察着,也不跟他讲话。他一个人打斗地主,一边出个A,一边炸弹压上去了,打着打着自己睡着了。我觉得他是真强大,是一个被生活磨砺出很多茧子的人。
▲
金阿姨和退休民警老顾第一次相亲
金阿姨有非常明显的上海女性特质,很爱美,追求生活的品质,喜欢有风度、儒雅的男性。很少有老年人喜欢喝碳酸饮料,而金阿姨在生活中不停地在喝可乐,她享受那种刺激的感觉。
第一次我们跟她去苏州相亲,拍到她对一位很帅气的、文质彬彬的老头的芳心,不由自主地在镜头面前跳起舞来,她很愿意去展现自己的魅力,包括在约会前认真地做旗袍、烫头发,她对爱情是很渴望的。
▲
金阿姨牵手退休民警老顾
与前男友不欢而散后,她重整旗鼓,穿上绣金的旗袍和白色小皮鞋再来宜家碰碰运气。后来她经人介绍认识了退休民警老顾,老顾有点“土”,但她说服自己老顾“为人踏实,会照顾人,相处不累”,慢慢和老顾走到一起了。
我们前两天还在拍摄金阿姨和老顾这一对,金阿姨前段时间脑梗了,老顾还在照顾她。老年人能够牵手走在一起已经很不容易,当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还能够不抛弃,是很珍贵的人间真情。
▲老张染了头发,准备下一次相亲
▲分手之后,老张来玲玲家浇花
9年前,老张和玲玲上过一条新闻,讲他们在宜家相识、恋爱,后来我们找到老张和玲玲,没想到他们也快要分手了,他们分手是我们的第一场戏。老张很仓皇地拉着箱子、拿着娃娃,离开了玲玲家,赶着去宜家继续相亲。
我们后来发现,虽然两个人名义上是分手了,每次去宜家前,老张中午还要去玲玲家吃个饭,我们当时也很困惑,一段恋情结束了,接下来是不是要整理好心情,寻找下一段?但他们还是老朋友的状态,我们才意识到,老年感情生活有它的复杂性。
▲老张堆满芭比娃娃的家
后来我们跟着老张,去他在启东恒大海上威尼斯的家,那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建筑群,老张用他的拆迁款在那儿买了两套房子。回到他家里边我们都震惊了,满墙都是娃娃,我们也不敢问这些娃娃是干嘛用的。其实背后的故事还挺心酸的,老张和他前妻离婚之后,他的女儿跟孙女儿就分开了,娃娃其实是给他孙女买的,越买越多就积在家里。每个房子都摆了很多,摆得规规整整,每个娃娃还有名字,Selina,Rebecca……
▲在上海徐汇区宜家相亲的老年人们
我们之前有一个偏见,像宜家这么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它一定是承载了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才不是,老年人在这里边挺开心的,他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乐子。老年人的想法很简单,这里咖啡免费、冬暖夏凉、交通便利,约会成本非常低,近乎于零。
老年人谈恋爱,身体是第一位,比如你牙齿长得怎么样,牙齿好就说明你五脏六腑都是好的(笑),其次聊得最多的是房子、孩子、退休金。我们也问过宜家的公关,这种现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有吗?他说没有。北京、纽约、东京都没有,就上海的徐汇区有。
整个拍摄期间我们采访了很多宜家的老人,年轻的导演可能会带着好奇的心态去问问题,比如性生活的话题,我们得到普遍的答案,虽然大家都没有什么能力了,一个拥抱、一次抚摸,在你耳边悄悄地说上一句温柔的话,都是一种巨大的安慰。
《爱人》这一集,我相信很多阿尔茨海默家庭,都在遭遇这样一个困境。当你的父母得了阿尔兹海默,又得了帕金森,当他渐渐开始失控,整个家里边全是乱套的。而且这个病是不可逆的,不像我骨折了,我能走路了我就痊愈了。
女儿的原话是,老爷子天天哭、天天闹,深更半夜一定要出门去,问他要去做什么?他说要出去配眼镜,要找眼镜店的麻烦。眼镜店甚至报了警,说你不要再来骚扰我们。后来为了不让老爷子出门,女婿只能裹着被子守在家门口坐一夜,到后来老爷子就开始对老太太动武了。
为了分担母亲的压力,女儿将老爷子送到了认知症障碍照护中心。片子里有个场景挺有争议,老爷子在护理院恳求老太太带他回家。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也会陷入无比的焦虑当中。很多网友就会觉得,女儿为什么那么狠心,把你爸爸和你妈妈分开?有一个网友说得特别好,未经他人难,不要轻易地下判断和评论。
《明天会更好》讲一个95岁的老年人还在学车,科目一,他通过了。科目二,他考了3次都没能通过。看上去很燃、特别热血,当你真的深入到他的生活当中,你会看到巨大的悲剧感的降临。
现在片子呈现的只是一小部分素材,比如说他得新冠,大口地吐血,医生是从死亡线上把他给抢救出来。他康复之后,一个人在那里锻炼身体,还跟护士和医生说,“我还是要学开汽车!”
他一直不停地在重复“明天会更好”,这其实就是一个西西弗斯的故事。
▲95岁的徐爷爷在准备考科目二
▲徐爷爷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汽车
当然会有很多人好奇,他为什么要去学车?刚开始我们找到的答案,他是为了带他老伴去旅游,他们过往就是这种生活模式,也很符合主流价值观,爱情的力量对吧?结婚后的60多年,他们的旅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甚至在年近90岁时还攀登珠峰。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在表达一个信念,我们不要去怀疑明天会更好,如果你不信了,其实很多东西都分崩瓦解了。
我记得还有个场景,两个老人在那儿翻相册看照片,看着看着,没有任何预兆,接下来开始撕,我们的导演问他们,“为什么要撕照片?”他们的回答也让你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照片太多了”。
因为有些人死了,要清库存。撕掉照片那里我是有点泪目的,尤其是音响里放到“千秋万载”那句歌词的时候。
▲刘阿姨和龚老伯
《监护人》这一集想讨论的是,你怎么保证你到老了,到了你失能失智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余生?
90岁的龚老伯是独居老人,给自己找监护人找了很多年。有一天,他在路边不小心摔了一跤,55岁的刘阿姨路过看到,便好心送他去了医院,带他看病。从此开始,忙越帮越多,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近。龚老伯想指定刘阿姨做自己的意定监护人,他去医院做鉴定,结果是轻度的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症前期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公证处通不过。
很多人天然就会怀疑,这个阿姨真正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为了钱?但是我们忘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比钱更珍贵的,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怜悯。
▲助浴师上门给老人洗澡
到了人生的末期,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老年性问题,就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顾。
最隐秘的其实就是洗澡,也最难拍。很多老年人一年可能洗不了一次澡,洗澡不光光是一次身体的清洁,更多还是一种对舒服的向往——我们在告别肮脏的老年,它讲得是尊严的问题。
《洗澡》里我们记录了很多老人的故事,比如有个老爷子,说他以前是八路军,和我们回忆当年打淮海战役死了多少人,一看腿上一排都是子弹孔。还有一个老爷子,天天躺在床上和天猫精灵聊天,这些都是非常当代化的特写。
助浴师这个职业其实很不好做,一次洗澡上门得两个小时,四五个人干,500块钱,你说这怎么分?在我们一年的拍摄里,助浴师车队几乎把人全部换了一遍。
我们在做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就发现,养老产业最大的难题不是资本,而是年轻护理员的极度缺乏。其中流产的一集,讲得是一个00后护理员的故事,我们发现这个职业给年轻人带来的光彩感和获得感几乎为零,后来干脆就把这集撤掉了,但这其实也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丈夫去世三个月后,王敏华奶奶开始出现较明显的认知症障碍,疯狂沉迷网购
我们做老年人的片子,本身是以一种很严肃的心情。不是简单地说,做一个好玩、热闹就结束了。我们也不想拍那种很煽情的故事,来展现老年人多么孤独。
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哲学、文学上的准备,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波伏娃在写完《第二性》之后的另一部作品《论老年》,她考察了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比如亚马逊、非洲的部落,还有不同人种和历史时期,公众对于老年人的态度。有些部落尊重老年人,有些部落抛弃老年人,人类的道德标准其实并不是恒定的。
波伏娃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老年的作用,是当我们迫近死亡的时候,它能够扫除很多我们固有的迷思和幻想。”
▲秀英奶奶在儿子儿媳的指导下走进大自然,开始写作《沙枣树》
我们总觉得应该去赚更多的钱,应该去内卷,应该获得更好的职位,人生就应该是不断精进的。现在给我一个亿,我会很开心,但是你给80、90多岁的老人一个亿,他不见得像我这么开心。
老年给我们最积极的作用——在衰老这么一个命运的必然面前,很多东西都已经不重要了。那我活着为了什么?
▲95岁的徐爷爷带老伴儿出去玩
我们也从苏格拉底那里汲取养分。比如拍第一集《不老爱神》,我们非常认真地拜读柏拉图的《会饮篇》——大家在不停地赞美爱神。在苏格拉底的描述中,爱神是柔软的,是跳跃的,是湿润的,轻盈的,神性的。
就像第一集里金阿姨对着镜头翩翩起舞。阿宝拿着山口百惠的照片,在宜家里边不停地找来找去,说:“这个人你见过没有?”玲玲拿出老张一年前的情人节送给她的礼物,展示给我们看,花已经枯萎了,上面一闪一闪的小灯还亮着——我觉得那些就是爱神降临的时刻。我们铺陈了那么多,就是想努力去构建很多伟大神圣的时刻。
▲总导演范士广和年轻的分集导演们一起工作
拍摄老年人其实压力特别大,比如拍96岁老人徐爷爷学车,他女儿会觉得你们来这里拍摄,其实变相会鼓励我爸爸学车,我是不希望他学车的,你们越来拍他越起劲。
什么时候坚冰开始融化?其实是你长久的陪伴,包括在宜家也是。一帮人出现在宜家,一个季度都过去了,还在这待着,老人们问,“今天那帮年轻人来了吗?”这个时候摄像机就可以拿出来了。
▲纪录片《前浪》工作照
我是1985年出生的,我们第三集的导演00后,中间都是90后。我们从2022年11月份开始调研、建组,30多个人这两年就干这一件事。很感谢片子里的这些老人们,愿意把他们生命当中这一年的时间交给我们来记录,这真的是一个彼此让渡生命的过程。
我觉得《前浪》总归是给很多的中国家庭,带来一个代际沟通的可能性。我们的slogan是一句西川的诗:“生命的大风吹出世界的精神,唯有老人能看出其中的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