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掀起了一场风暴(组图)
比亚迪开年炸场。
曾经被各家车企作为技术压舱石,配备在旗舰车型上高阶智驾,如今被比亚迪一把拉进大众市场。
2月10日晚间,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包括海鸥、秦PLUS在内,比亚迪一口气发布了21款车型,都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辅助系统,且10万元以上车型均标配。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直言,2025年买车看智驾,未来2-3年智驾将成为必不可少的配置。
由此,从10万元以下的入门级车型到百万豪华,比亚迪的车型都可配备高阶智驾能力,让全民智驾成为可能。一场智驾平权之战由此打响。
不少行业人士表示,比亚迪的动作比预期快很多。目前其他厂商高速NOA方案在主流市场落地时间,规划是2026年。今年汽车行业智能化之争,随着比亚迪的提速,眼见激烈起来。
在比亚迪推动高阶智驾普及的消息刺激下,比亚迪上周四涨停,过去三个交易日涨幅超16.7%,市值超过9600亿元。
这个过程中,智能化能力表现以及落地成本,会是各大车企今年比拼的重点。倘若比亚迪能够在保持电动化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在智能化领域领先,俘获主流市场消费者的心智。甚至能够摸着特斯拉过河,让智能化成为比亚迪的核心能力,比亚迪也能够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比亚迪在智能化上还会有更多大动作,能否以新能源车企之资比肩大众,是比亚迪接下来发力点。随着比亚迪吹响进攻号角,一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对决已进入倒计时。
突破
过去两年,比亚迪以冠军版、荣耀版等车型焕新之名,在市场价格战当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电动化上半场渐进尾声,包括吉利等车企都推出在性能上颇具竞争力的产品,让比亚迪承压。
智能驾驶,成为比亚迪突破眼下发展瓶颈的利器。
此次比亚迪发布会的一大亮点,就是其让“天神之眼”高阶智驾辅助系统覆盖了10-15万元级别的主流市场的产品。像海鸥智驾版的入门价格进入7万元,大大降低了高阶驾驶准入门槛。
具体来说,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分为A、B、C三类,其中天神之眼A为三激光版本,主要搭载于仰望品牌,天神之眼B为激光版,搭载于腾势、比亚迪等品牌,天神之眼C为三目版本,主要搭载在比亚迪品牌上。
在10万元以下的多数车型,也会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可支持全国高快领航,实现1000公里零接管,避障速度达120km/h,也支持全场景泊车,包括遥控泊车、代客泊车等。
像第二代秦PLUS DM-i,海豹05 DM-i和海鸥等,均会搭载。这也让高阶智驾覆盖了比亚迪的全系车型。
价格方面,海鸥智驾版6.98万起,第二代秦PLUS DM-i智驾版7.98万起。
有智驾供应商人士分析称,目前高速NOA整体功能已经比较成熟,成本已在5000元以下,甚至可以控制在2000元以内。而城市NOA单车成本还在8000元的水平,这会是接下来各家厂商发展的重点。
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表示,比亚迪传感器具有先进优势。天神之眼C采用的是全球独创的“前视三目”5R12V12U方案,即前视三目、5颗周视摄像头以及4颗环视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以及12颗超声波雷达。
此外,杨东生强调,比亚迪在智驾上的另一个优势是数据先进。通过基于VLM数据挖掘“黄金数据”,让比亚迪在2024年新增训练里程达到7200万公里/天,模型迭代速度达到7天/次,至2025年底预计训练里程还将进一步达到1.5亿公里每天。
一位新势力车企人士也对此表示,比亚迪的模型迭代速度非常快,已经接近理想等新势力模型的迭代速度。随着DeepSeek及其优化技术,比亚迪的模型迭代速度会进一步加速,软硬件成本也能随之降低。
杨东生在发布会上表示,“璇玑架构”全面接入DeepSeek,将赋能车端AI、云端实现双循环。他指出,用户模糊的需求也将能够通过算力解决,让用户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中信里昂预计,通过提供平价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比亚迪将为电动车竞争开辟新战场,预测今年2025年比亚迪L2级以上自动驾驶总渗透率将提升至约40%。华尔街见闻则了解到,比亚迪内部的预期较此更高,预期会有200万辆以上。
变局
一场智能化的巅峰之战,已然随着比亚迪出招,渐入高潮。
从市场角度来说,智能驾驶已然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主要参考选项,并引得车企先后布局。
去年起,就已有小鹏MONA M03等车型上市,将高阶智驾的门槛拉到了15万元级别,并成为下半年市场里的一个爆款;华为干昆智驾也从百万级尊界S800,覆盖到20万元级的长安深蓝。
可以看到,2024年高阶智驾的主战场在20万元级别,而到了2025年,市场的门槛直接被打到10-15万元。这正是比亚迪过去几年里的基本盘市场。
王传福曾表示,在10万到20万这个区间里面,比亚迪有制空权、有定价权。
但在激烈的价格战面前,比亚迪的电动化优势也在被蚕食。华创证券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比亚迪单车均价为13.9万元,同比降1.4万元,单车净利也同比下降。
当然,随着比亚迪DM5.0 插混技术新产品陆续上量,相关数据环比均有所提升。这也表明,硬核技术在当前市场里依旧能够得到消费者青睐,对车企的销售数据也能够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另一个现实是,过去一年里,智驾领域基本靠华为系,以及蔚小理等新势力,像比亚迪等老牌车企的话语权并不强。
这也使得比亚迪在三年前市值短期超过万亿后,就一直未能迈过这道坎。在近期比亚迪宣布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后,投资者则开始重新审视比亚迪的价值,在造车之外,给予智驾部分的溢价。
王传福也在发布会上谈及外界 “比亚迪不重视智驾”的论调时表示,这是种误解。比亚迪是做的多,说的少。比亚迪在2018年就提出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的观点。
如今到了2025年,如何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突破,成了比亚迪思考的重点。比亚迪的内部判断,是2023年主要与燃油车争夺市场,接下来的重点,会是与新势力争夺,智驾是核心。
可以看到,从去年年初,王传福便喊出,要投入1000亿元,用于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赢得未来的技术话语权。随后比亚迪的智能化步伐不断加速,20万元以上车型可选装高阶智驾,到如今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比亚迪持续提速。
业内预期,在比亚迪的推动下,汽车智驾产业链会由此引来爆发性增长,在比亚迪之后,会有更多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在主流市场跟进。
中信证券预期,随着比亚迪入局,将推动L2+级别销量基盘快速从100万辆提升至1000万辆级别,L2+渗透率从14%提升至30%。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也表示,看好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智慧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传统车企接下来会进一步与AI企业合作。
可以看到,智能化的变局,让汽车行业的格局加速洗牌。当前汽车与AI、具身智能等领域的边界也愈发模糊,包括理想、小鹏等车企也将汽车AI作为公司发展愿景。车企由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在AI赋能下,如特斯拉一样,化身未来出行的科技公司、能源公司。
一名智驾方案供应商负责人也直言,自动驾驶其实就是物理世界与人交互的一个主要场景,并且处于半规则和半非规则的场景当中,做成了自动驾驶,才能往具身智能等领域继续发力。
对比亚迪等车企来说,这是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未来场景。通过探索智驾技术,摸索通向AI新时代的更多可能性。
借着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大势,比亚迪在短短五年时间里迅速崛起,从年销40多万辆,成长为全球车企TOP6。接下来比亚迪能否进一步突破,在智能化下半场里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这是汽车业未来霸主之争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