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1日 17.4°C-19.1°C
澳元 : 人民币=4.7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马斯克宣布:人类首次植入脑机接口芯片!《黑客帝国》成为现实?

2024-02-07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2024年1月30 日,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 X(原推特)上发表了一条消息,“神经连接公司(Neuralink)成功进行了首例脑机接口人体植入手术,植入者的恢复状况良好。而且,植入的脑机接口设备运行良好,已经接收到了植入者脑部的神经信号。”

埃隆·马斯克X消息截图

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团队,也于近日共同对外宣布,脑机接口取得阶段性进展,全球首例接受植入式硬膜外电极脑机接口辅助治疗的四肢截瘫患者,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

图片截自相关视频

这表明,脑机接口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很多网友甚至开始担心会有《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中,黑客借助脑机接口控制别人的事情发生。这种担心有道理吗?脑机接口究竟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下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

脑机接口是个新概念吗?

这次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植入人体的设备,是下图中这款叫做 Telepathy 的设备(神经连接公司官网称之为 N1 植入体)。

神经连接公司的“N1植入体”,图片截取自Neuralink官网

那么,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突破吗?

虽然很多媒体使用了“首例人体植入”之类的词汇报道此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神经连接公司的首次人体实验,而不是脑机接口的首次实验。脑机接口这个概念则可以追溯到1973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雅克·维达尔(Jacques Vidal)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

而 20 世纪 70 年代,就有团队尝试了脑机接口设备的人体植入实验并成功了。而更早的时候,虽然没有脑机接口的概念,很多人却已经做了该领域的研究(见下图)。

脑机接口研究历史,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所以说,马斯克本次手术成功,准确地说是在前人基础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近期的两个成功案例,都做了植入,那么机接口非得往脑袋里安个零件吗?像很多科幻片里那样戴个头盔就能接入不是更方便吗?这就要讲讲脑机接口的两种类型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和侵入式脑机接口,下面就分别说说。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听着高大上,但很多朋友说不定用过,因为在医院里我们可能会接触到脑电图检查,脑电图(EEG)就是很多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基础。

医生们可以用脑电图来判断大脑的功能,检测疾病。而通过训练,人们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绪,发出某些特定的脑电波,来实现特定功能。

比如 1965 年,实验音乐作曲家阿尔文·卢西尔(Alvin Lucier)就通过让人脑产生阿尔法波,来操纵打击乐器,制作乐曲。

除了用来创作乐曲,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还有更多实际用处。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神经生物学家尼尔斯·比尔鲍默(Niels Birbaumer)开始训练10名几乎瘫痪的癫痫患者通过脑电波来输入字符,虽然输入速度很慢,但对于几乎瘫痪的病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在 2021 年,研究者们也通过基于脑电图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收集中风患者脑部的电信号,对电信号进行分析之后,让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手部运动,促进手部运动功能恢复。

除了检测脑电波,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判断大脑的动态,一家叫做 Kernel 的公司,就通过一个像头盔一样的红外设备检测头部的血液中某些成分的变化,从而间接推断大脑的神经活动。这个设备可以识别出一个人正在听什么歌曲,还能够帮助医生进行一些跟大脑有关的疾病筛查。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的特点是,可以直接从外部检测大脑信号,不需要进行手术,实验比较方便,且风险比较低。但因为头骨、皮肤的干扰,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的分辨率会受到影响。如果能够直接从大脑皮层接收信号,能够获得更准确的神经信号,这需要另一种脑机接口——侵入式脑机接口。

侵入式脑机接口

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进行手术,将电极植入到大脑皮层或者灰质中,从而获取更准确的信号,这次的N1植入体就属于这一类。

早在 1978 年,侵入式脑机接口就已经进行了人体实验。当时,科学家威廉·多贝尔(William Dobelle)希望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帮助非先天性失明患者“重建视觉”。

多贝尔在一位非先天性失明的患者视觉皮层内植入了电极设备。这个电极设备与患者眼镜上的摄像头相连接,摄像头在采集到周围环境的光信号之后,把信号发射到电极,电极刺激受试者大脑中的视觉皮层,让失明的人重新“看到光”。这也是最早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人体实验。

除了能够解决视觉问题,侵入式脑机接口在移动光标和控制假肢方面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 1998 年,一位患“锁定综合征”(几乎完全瘫痪,不能移动四肢)的患者植入了脑机接口设备,通过这个设备,患者能够用“意念”操纵电脑光标。

而 2024 年 1 月神经连接公司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能够学习使用者的脑电波和意图之间的关系。按照马斯克的说法,这个设备能够帮助使用者操控手机电脑,以及手机电脑连接着的任何设备。

当然了,侵入式脑机接口也并非没有缺点。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手术风险了,而且手术后,伤口处可能会产生瘢痕组织,影响电极接收到的信号。另外,人体可能会对植入物产生排异反应,这可能会对植入者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感染。所以,侵入式脑机接口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并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要综合判断效果和风险。

人的念头纷繁芜杂,想弄明白主人到底想干啥,对脑机接口来说,确实是个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侵入式还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都需要收集大脑发出的信号,将这些信号转换成特定的意图,这个过程需要对大量的信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所擅长的。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填补了混乱的脑电图数据的空白,大大降低了解码记录中的错误率。因此,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也突飞猛进。

脑机接口将成为黑客的后门?

《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这样的科幻作品里,黑客高手轻易就能通过脑机接口获取别人的信息,甚至操纵被入侵者,很多人反对脑机接口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这不,马斯克关于脑机接口的消息一出,评论区立即出现了对于脑机接口安全性的担忧,比如点赞最高的是下图中这样一条消息:“当你的脑机接口芯片被黑客入侵时(你的状态)”。

图片来源:消息截图(注:图片是网络上流行的一首著名洗脑神曲mv截图)

除了安全性,脑机接口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伦理问题,比如脑机接口领域有一个研究方向是情绪识别和情绪调控。比如脑机接口设备能够识别出一个人不愿意表露出的真实的情绪,同时可以通过电流刺激特定的脑区,从而“调节情绪”。如果我们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想在悲伤的时候被强行变得开心,这样的脑机接口设备会不会存在伦理问题?

好消息是,目前来看,还远远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因为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还远做不到科幻电影中的程度,而且脑机接口技术目前并不面向普通人,大部分脑机接口仅仅是用来帮助有障碍人士更好地生活。那未来呢?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大概终究会有进入普通人生活的一天。

但我们可以借鉴2009年《自然》(Nature)论文中提到的一句话:“脑机接口确实带来了一些伦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从来就不是新鲜的挑战。”在医学、科学领域,已经有太多类似的案例,在一项技术真正步入大众市场前后,与之相关的规范约束也会日渐完善,我们只需密切关注,不必提前恐慌。

参考文献

[1] https://neuralink.com/

[2] https://www.reuters.com/science/elon-musks-neuralink-gets-us-fda-approval-human-clinical-study-brain-implants-2023-05-25/

[3] Vidal J J. Toward direct brain-computer communication[J]. Annual review of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1973, 2(1): 157-180.

[4] Chen, Q., Yuan, T., Zhang, L., Gong, J., Fu, L., Han, X., Ruan, M., & Yu, Z. (2023).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 =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Shengwu yixue gongchengxue zazhi, 40(3), 566–572. https://doi.org/10.7507/1001-5515.202303038

[5]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articles/200305/communicating-brain-waves

[6] Straebel V, Thoben W. Alvin Lucier's music for solo performer: experimental music beyond sonification[J]. Organised Sound, 2014, 19(1): 17-29.

[7]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elon-musks-pig-brain-implant-is-still-a-long-way-from-solving-paralysis/

[8] https://www.wired.com/2002/09/vision/

[9] Clausen J. Man, machine and in between[J]. Nature, 2009, 457(7233): 1080-1081.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科学边角料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陶宁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责编丨丁崝

策划丨丁崝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