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2日 20.4°C-22.4°C
澳元 : 人民币=4.56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FT:英国人如何看待死亡与葬礼?(图)

2021-01-18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何越:目睹一次葬礼仪式后,我上网查询,结果证明了我的观察:英国葬礼已由从前的哀悼,演化成了现代的“庆祝逝者的一生”。

去年疫情初始,我就想写关于死的文章。我一直认为中国给我的死亡教育过于悲痛,死字与冰冷、孤独和凄凉相连。“阴阳相隔”的说法令人瑟瑟发抖。我一直很忌讳谈死,那时英国先生和他父母一谈遗嘱,我就有死要临门的紧张。可他们自如地谈死,先生和我只差八个月,早就立好了遗嘱。

FT:英国人如何看待死亡与葬礼?(图) - 1

后来我也习惯了,由他们谈去。他们拿死开玩笑,我也跟着一起乐。反正英国人爱开玩笑,上帝、恐袭和疫情,随便开。来英国前久仰王室、贵族、私立学校、牛津剑桥等的大名,可真实的英国社会令人眼界大开,似乎走在了大多数未完全开化的社会前列。这里太平等、太自由、太随性。多年前我在广州电视台主持现场娱乐节目《幸运小飞飞》时,导演王钧一直让我“状态放松”。我从来找不到什么叫“放松”。现在我可以,英国的生活解放了我的肢体与思想,我回看国内的电视主持人,和我以前一样,他们大多还绷着。

我一直很替英国叫屈,因为在中国社会,美国是西方总代表,人们大多通过美国人的眼光了解英国,而美国是西方比较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国家。而因为王室和私立学校的关系,英国一直被很多中国人误认为最讲阶级。

在英国那么多年,婚礼和派对去多了,可葬礼只去过一回,那还是10年前先生奶奶的。当时老太太几次中风,之前她就立下遗嘱,不要抢救。我记得去医院看她时,她儿子(我公公)开玩笑说:“妈,我明天出差,这几天你不许死。”她习惯了玩笑,一点不当真。

那个葬礼很让我开眼界:一个是英国葬礼的讲究和礼仪,当时Funeral processions(出殡车队)跟在灵车后,路上车辆都会主动减速或让路。另一个是没有悲痛欲绝的现场,人们表情平静,现场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老太太生前最爱的流行曲。再有,葬礼结束后还有一个仪式,叫WAKE,当时一大家人言笑自如地吃喝,先生告诉我这是在“庆祝奶奶的一生”。

那时我刚生大女儿,一门心思学习怎么带孩子。因为英国带娃的方法基本就是“放羊”,远没有中国的那么精细讲究,而且冠以“科学”的美名。英国祖辈的生活就是工作、喝咖啡、派对、度假等等,没有一点带孙辈的义务。所以那时我对理解“英国人如何看待葬礼”没想法,因为没时间。

可“英国人不怕死”这个认识,初来英国时我就有了。2004年,我每周末都去教堂做礼拜。所有人都是休闲装,先是流行乐队现场表演,然后讲教义,最后也是吃吃喝喝。我问了好多参加礼拜的人,死亡似乎只是一件正常之事,有的人觉得死字的形象温暖,因为会和已逝的家人团圆。我还特意去问神父:“宗教的作用是否等同于心理暗示?”他觉得此问不可思议,大笑。

我非常感慨,特别希望我父亲也能这样认为。他一直特别害怕死,因为整个社会环境就是那样的氛围。死和晦气、倒霉、孤独相连,谁都躲之不及。

2012年底,关于父亲是否应该做股骨头置换手术,母亲让我们三个子女共同做决定。我哥哥认为父亲年龄大,术后容易引发其他疾病,不要做;我姐姐移居新西兰多年,意见和我一样,认为生活质量更重要,不做手术,一辈子生活质量都将很糟糕。2013年春节前,我父亲因术后肺部感染辞世。我一直问自己,是否做了错的选择?因为以父亲的标准,活着的长度比质量重要。

去年第一次封锁时,当时英国刚刚开始进入疫情状态,每天都播报死亡数字。整个国家几乎集体认为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才有危险。我对病毒的最初概念来自微信朋友圈,对新冠的杀伤力充满恐惧,后来被英国大环境折衷了,但感觉死亡离每个人都很近。

当时国内的抗疫情绪是悲痛,甚至悲壮的,可英国不是。电视上显示出情况很糟,病人大量涌入,NHS非常忙碌,而且缺少口罩、防护衣和呼吸机。大概英国媒体从来都只报坏新闻,民众见怪不怪,而且国家层面的事情,政府自然会解决,大家的生活换个方式,继续。

第一次封锁真的达到了效果,大家特别守法在家,当时包括伦敦在内的所有城镇都类似空城。当时仍然允许外出购物(必要生活物品)和锻炼。我住在海边小镇上,出门几乎见不着人。那时孩子的学校网课每天只有30分钟,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吃喝玩乐,生活特别像度假。当时每天都外出步行呼吸新鲜空气(“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是英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还可以跑步、遛狗、骑单车等方式),把全小镇的路都走遍了。

我头一次意识到,小镇的high street(主街)头尾就各有一家葬礼公司(它们和其他商店和公司相比无特别之处,以前我都没留意),一家在小学和民居旁,另一家在美容美发厅和幼儿园旁,他们提供全套葬礼服务,而且临时保存逝者遗体。

还有一次走到了民居当中的教堂,那是孩子们学校圣诞和复活节做活动的场所,小朋友们很熟悉。教堂旁有大片墓地,当时我们像观赏一样,细细研读墓碑上的字句。这令我意识到:死亡就是英国社会的正常部分,除了火葬场和提供葬礼的教堂,死亡的服务机构就在社区里,没有与社区隔离。

62岁的邻居菲利普新年前不幸突然离世(不是新冠病毒感染),葬礼在周二下午2:45举行,因为英国处在(近似)封锁期,葬礼只能邀请30人以下。我们街上都是Detached(独幢两层小楼)房子,邻居不多,但凡在家的,都出来与菲利普告别。

尽管只是在门口站着,但我想应该换一身讲究、正式的打扮,而且是黑色的。可我又怀疑此观点的正确性,因为过去11年,我已完全明白英国是个“洗净铅华”的平等公民社会,尽管王室穿得仍然奢华无比,可公民们的打扮是越来越随意,随性是当代英国的新讲究。从前我听说美国人多么不讲究,爱穿T恤牛仔裤。结果发现英国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穿上暗色呢大衣和长裤,黑色靴子。不知应该是什么表情?悲伤还是自然?我下意识觉得应该自然,可是惯性令我认为应该悲伤。一出门,就知道穿错了。所有人都是随意打扮,外穿羽绒服。表情也自然正常,没人戴口罩。不过按政府规定,隔着2米社交距离聊天。年过70的邻居巴瑞说他小时候参加葬礼需要全套正式打扮(西装和领带/领结),现在早不需要了。

菲利普的太太戴安娜此时出来,远远地向所有邻居招手,表示感谢。她是我们小镇中学图书馆的馆员,还是一位儿童作家,其作品《狼》(Wolven)被翻译成了中文。她根本就没打扮。

2:45,两辆平治驶入小街,前面那辆是灵车,后座透明,载着菲利普遗体的棺材,似乎是藤木编织的,很有风情。上面摆了鲜花。条件反射一般,我瞬时落泪,可其他人似乎都正常,爱尔兰邻居通妮垂头闭目一直划十字架做祈祷。后来知道波比也哭了。

巴瑞说:“你看,车子是白色的,说明葬礼是‘庆祝逝者的一生’;如果是黑色,就是哀悼为主。”

戴安娜和她女儿出来了,还有她女儿的女朋友。三人全是随意装,戴了口罩,神色自然,对大家说了谢谢,入了第二辆奔驰。

此时,葬礼仪式正式开始,头戴黑色高礼貌,全身燕尾服打扮的Funeral director在前面徐步带路,灵车缓缓在后,戴安娜和家属的车其后,其他家属自驾车跟随在后。

3:30,我们在家观看了网上直播的葬礼。单一镜头,面对主持人台,主持人身着黑色套装。棺材在主持人台左侧。镜头里只能看见前两排家属和朋友的背影——都穿着休闲,没有特意打理头发。

仪式不长。主持人先介绍了菲利普的生平,然后播放了一段他最喜欢的流行曲,接着是他的好友发言,听众几次发笑。接下来播放了一段菲利普最爱的喜剧段子。最后,主持人和戴高礼帽的Funeral director一起对棺材鞠躬,仪式结束。时间大概20分钟。

我上网查询,结果证明了我的观察:英国葬礼已由从前的哀悼,演化成了现代的“庆祝逝者的一生”。这就能解释戴安娜在脸书上发出“菲利普辞世”的公告第二天,她就可以发出自己和女儿为好友庆生的照片,虽然她的笑容有点勉强。至此,我意识到此前送错了卡片(英国人在生日、圣诞、搬家、换工作、死亡等任何场景下,都有送卡片的习俗),那张卡片上的内容太悲哀,我应该送张有喜剧感的。

孩子们透过玻璃窗看了全过程。十一岁的老大说:“妈,棺材好可怕哦。”我问为什么?她说想起了Ghost(鬼), Vampire( 吸血鬼)、Frankenstein(科学怪人)。后来她又好奇问:“菲利普现在去哪了?” 我说“去天堂了”。 “那是什么感觉?”九岁的妹妹回答:“就是永远睡着了。”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叶紙TinaYv-
叶紙TinaYv- 2021-01-18 回复
中国也有丧事喜办的传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樂尛琦_奇葩
樂尛琦_奇葩 2021-01-18 回复
从容面对是正确的!
猪兔子
猪兔子 2021-01-18 回复
文化传统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民族偏理性还是偏感性的差别
TWWOOO
TWWOOO 2021-01-18 回复
彝族的传统葬礼的末尾也有庆祝逝者一生的仪式,内核实质是一样的
沈小津
沈小津 2021-01-18 回复
生活本应平常。除了快节奏的工作之余,应多一些吃吃喝喝的轻松,少些凡事的忧虑。对待小孩,对待未来,对待生死,多些平和与欣然面对。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