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1日 15.3°C-18.7°C
澳元 : 人民币=4.5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陆媒:那些决定润到国外当“底层”的中产们(组图)

2022-11-24 来源: 腰线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本文转载自腰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国内的时候,小区中间有个中央花园,妈妈们都会去那遛娃纳凉。隔着人工湖过了桥,那边还有一块小绿地,也有一小拨妈妈在那边遛娃。但她们从不会主动过桥来唠嗑。

小区里有洋气的双语幼儿园,业主们有折扣,但那边妈妈的孩子,都舍近求远送到了费用更低的幼儿园。

陆媒:那些决定润到国外当“底层”的中产们(组图) - 1

在小区住久了我才发现,小区远端有两栋楼下面,有两个地下室通道。本来可能是消防、停车,或存储物资用的,却不知道被什么人改造成了地下出租房,供依赖小区生态谋生的外来打工者租住。

住在同一个空间里,却被收入、地位、职业划出了一道结界,两边都默认自己应该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气泡中。

陆媒:那些决定润到国外当“底层”的中产们(组图) - 2

刚出国时,我们从头开始租房子。波士顿房价寸土寸金,学区更是昂贵。我们租住的房子,也很奇葩,一整栋房,被分割成了两套house,和一间两居公寓。

共享这栋房子的三户人,组成也很有趣。后面半栋,房主是一家生物公司的副总裁,属于有钱人。我们楼上那套,是一对50多岁的蓝领夫妻,盲猜是路政相关,因为他们的车里经常能看到搞脏的荧光背心,天不亮就出门上班了。而租着公寓的我们,是买啥都要算汇率,靠奖学金生活的穷学生。

副总裁家,经常在后院办各种party,每次都盛情邀请我们两家去玩,楼上的蓝领夫妇,也很热心,有次我家进贼,他们一直陪着我和女儿直到警察处理完。隔壁一户邻居,爸爸是心脏外科的医生,孩子同班,经常邀请我们去playdate。

这种相处方式,让我还是有一点“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因为以前我从来没体验过,副总裁、路政工人、外科精英、穷学生,住在一个圈层,还能交往得这么热乎。

后来,蓝领夫妇卖房搬家,我问他们打算去哪?他们说,夏威夷,准备退休享受生活了。

再次让我震惊了,原来什么高端职业,低端职业,只是我固有认知的划分。认真干蓝领当工人一辈子,也可以去夏威夷享受夕阳红的啊!

肯定有人会杠,这只是孤例,你说明不了什么。

的确,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但因为国外的社交方式比较“伪善”,社会运行也默认平等互利的潜规则,所以,阶级差距会变得模糊——不是不存在,是人为柔化了。

每每看见微博热搜什么农民工嫌自己脏不肯坐座位,而是选择主动坐地上的新闻,下面一堆人说“被他感动了”“这不正常吗”的时候,我就想说:感动个鬼、正常个鬼啊!

陆媒:那些决定润到国外当“底层”的中产们(组图) - 3

人家凭双手吃饭,一样花钱买了地铁票,凭啥就你坐得他就坐不得?对基层劳动者的歧视,对成王败寇的迷信,对丛林社会的推崇,都不需掩饰,可以赤裸裸了。

陆媒:那些决定润到国外当“底层”的中产们(组图) - 4

陆媒:那些决定润到国外当“底层”的中产们(组图) - 5

图源:微博

在国外,至少从我的观察来看,绝大部分人,对这些建筑工人、园林工人、运垃圾的、做护工的,都不会歧视,做到了礼貌尊重。

大家认同这个社会的运转,需要各行各业的齿轮咬合,而且他们的劳动回报,绝对不比白领差。

落地玻璃窗破了,4000刀;车库门打不开,1000刀;阁楼隔热不良,3000刀;门窗漏风,1万刀;屋顶漏水,2万刀……你总有自己干不了的活,得求着别人上门帮你的时候吧,人家上门一天,比很多人一个月挣得还多,虚无的优越感真的可以收起来了。

就算会有人心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但也不敢表露出来,因为歧视他人可是要社死的。你只要凭本事吃饭,也别太内心敏感。他人面子上给到尊重就行了,管他是不是背后一套呢。

好的,跨越了这个心理障碍,你对当“底层“这件事,可能就有了新的认知。

陆媒:那些决定润到国外当“底层”的中产们(组图) - 6

图源:《阿甘正传》剧照

我关注了一个前媒体人,去了加拿大。众所周知,文科生出国,基本是找不到对口工作的。

一开始,蓝天白云新生活,还很兴奋,但渐渐开始坐吃山空。和他一起去的中产朋友,选择了去快递公司搬货,还是夜班,从凌晨2点干到早上7点,一个人卸完两大车厢的货物,再赶回家去送孩子上学。

那位博主一开始还不太接受这种落差,问那个朋友:“你怕不怕国内的朋友说闲话?”有人介绍博主去送餐平台当司机,他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呢?

但很快生活就会教你调整心态,因为他发现“没有收入,连多买一盒7加元的葡萄都没有底气”。最后博主还是接受了从一个受吹捧的媒体人到外卖司机的身份转变,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刀。

欧美通常没有什么职业歧视,大家对各个工种的人,都挺尊重友善的。举一个例子,疫情后为了让服务员重振生活,大家出去吃饭时,都不约而同地把以前15%起的小费涨到了18%~20%起,甚至圣诞老人式的天价小费频繁出现。

除了被生活逼着成为体力劳动者的,我还见过一类人,他们是真的就喜欢干这个,属于主动选择。

我认识一个国内的程序猿,在大厂干了10年后,已经对格子间、996深恶痛绝。他从小就喜欢卡车,出国后考了卡车司机驾照,开着亮晶晶的大卡车,在美国的荒凉公路上飞驰,终于圆了儿时天天开大车的梦想。两个司机轮班制,不许疲劳驾驶,到了时长必须休息,一月也能挣小一万刀。

如果经常看油管的人,还可能刷到过一个南开大学毕业,在美国开卡车的刚哥,谈吐风趣,气场乐观,无数粉丝天天守着看他开大车,我估计他油管的广告分成,已经远远超过他开卡车的收入了。

上次写湾区转码潮,有个女读者给我留言,说她老公偏逆潮流而动:“我老公就厉害了,外企管理层转行做了水电工,还要读几年课程,他说干得挺开心,水电工起码能干到七八十岁,白领年龄大了还没人要,我挺骄傲的,拥有这么个想干活干到老死的老公。”

我有个前同事,从互联网大厂中层转身变成了电工,去了澳洲之后,因为对电路感兴趣,就参加了职业培训,拿了证,他在朋友圈晒出自己为一个独居老人安装的太阳能板的时候,充满了成就感。

“革命不分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这句话,几十年前就耳熟能详,但事实上,三六九等分得清清楚楚,氛围就是争做人上人。一个刚脱贫30年的中产阶级,也会以重新成为一个体力劳动者为耻,谓之“阶级滑落”。

观念的桎梏不是一下能改变的,会攀比,会互卷似乎是咱们的宿命。所以对于那些想去国外、又没太多钱的中产,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1. 努力做“人上人”,申请一个就业前景明朗的STEM专业,确切地说,读一些本地人觉得难度高内容枯燥卷不过的专业,找工作时才有机会捡漏。你要是一把年纪还把谋生当爱好,我非要读个我热爱的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史、市场营销、传媒学,那么请问雇主们为什么要找一个三四十岁,语言不行,文化上还水土不服的外国中年人,直接雇个23岁的美国本科生,还不用出律师费为他申请工作签啊。

2. 如果打定主意不读书了,就得把出国当成另一次生活的起点,放弃人上人的执念,把“体力劳动不丢人”几个字刻在心里。然后参加培训,考资格证,从学徒起步到最后自雇。能不能吃得下这个苦,可以试试先注册个骑手,或者在家门口的饭馆端一个月的盘子——体力劳动者的辛苦,也不是闹着玩的,如果钱真的这么好挣,北美欧洲的本地人早把岗位抢完了,轮不到外地人。

如果从心灵到肉体的苦,你都不愿意吃,那还是闭上眼、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本文转载自腰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巡游探访者良爷
巡游探访者良爷 2022-11-24 回复
在国内什么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白领,如果放不下姿态、自尊,吃饱了苦,晒不了太阳,最好不要想着出国谋生,否则,什么小康生活、中产者只能空想,不领救济金都是好的。
有劳西姑
有劳西姑 2022-11-24 回复
又是一个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的人。知道什么是working poor吗?
NK-Nicole
NK-Nicole 2022-11-24 回复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叫自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过什么样的,这叫追求。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