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同一张脸,为什么颜值时高时低?(组图)
看多了电视剧,我发现不少男星有“变脸术”。
一下子帅出天际,一下子又颜值掉线。
更离谱的是,换一部剧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让人不禁疑惑,当初的惊艳感由何而 来 。
为什么有些演员明星,给人一种“时丑时帅”的感觉?
时丑时帅,颜值在坐过山车?
在《苍兰诀》里,王鹤棣妆发精致,服装和人设也非常贴,直接放大了他的浓颜系优势。
帅是帅。
但王鹤棣曾经被群嘲了将近一年的“古偶面瘫丑男”。
眼神涣散没有焦点,脸部的表情也很僵硬。 一度被诟病为AI演技。
本以为能靠着东方青苍这个角色稳坐顶流,结果下一部《以爱为营》又把他打回去了。
又土又帅,又清澈又愚蠢的新式霸总。和男二相比,反而还有一股精神小伙的味道。
用的川味原声配音,分分钟拉低王鹤棣的颜值。
除了王鹤棣,还有不少明星有“时丑时帅”的问题。
经典如杨洋。
时不时展示刀削般的下颚线,过于端着,把宋焰演成一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混混。
自恋、油腻的批评声越来越大,再也看不见肖奈的影子。
再看看王俊凯。
看到这扮相,这造型……我真的没忍住笑出来。
这真的很难用帅来形容吧??( 粉丝不要打我,我不是故意放丑照的啊啊啊)
还有的男星,是适合现代剧但不适合古装剧。
比如林一。
在粉丝放出来的路透里..... 看完只有一个想法:大哥你是谁? ?
他在现代剧里的气质却是内娱独一份。
没有套路,纯靠硬帅。 高 挺的鼻 梁 ,五官深邃,基本没有不好看的角度。
毕竟还是搭档过刘亦菲的男星,丑不到哪去。
还有陈飞宇。
古装是这样:
现代造型是这样:
当时陈飞宇靠着这张图,还被网友亲切的叫做撕漫男。
罗云熙的绝美动图,大家应该都看过吧。
当年凭一己之力拉开内娱“古装破碎感”的话题度,成了温润如玉的代表。
但是到了另一部现代剧里,就变成鞋拔子脸了。
肩膀太窄,整个人在镜头前就是薄薄的一片,根本撑不起来。
乔振宇在古装剧里是一顶一的帅哥。
头身比很好,气质脱俗,一穿古装就像开挂。
在现代剧里也不是丑,只是没有古装造型给人那么惊艳。
不信你自己对比一下。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明明都是同一张脸,同一个人,这个颜值却时高时低?
男演员们为什么时丑时帅?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本身的五官和脸型不够抗打。
三庭五眼是传统的面部美学标准,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完美的契合这个标准。
一些比较死亡的角度,就很容易暴露出脸部硬伤。
加上一些奇奇怪怪的运镜,演员的面部比例看起来就会更加不协调,五官分布也很奇怪,导致颜值下降。
而且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会使用不同的镜头。
广角、长焦、标准镜头……不同的镜头对脸型的畸变影响都不一样。
比如鱼眼镜头,在日常拍摄中,它具有明显的畸变效果,让脸部失真。
如果面部处于画面中心位置,他的额头或是下巴相较于正常视觉效果而言,会变得更宽更大,整体比例不协调,形成一种极端扭曲的风格。
在畸变条件的前提下,如果演员本身的面部流畅度不够高,线条不明显,就会变得“更丑”,甚至看起来可能会有眼鼻嘴歪斜的视觉错觉。
演员好不好看,不仅有脸的原因,还会受到人设、剧情、演技的影响。
一个角色,如果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就会让演员本身更有魅力。
观众会更容易接受和欣赏他们,主动忽略其颜值上的一些小瑕疵。
刘宇宁在直播中就公开说过,只要颜值和人设能立住,甚至都不需要有多么强大的演技,就能被大家喜欢。
王鹤棣就是如此。立住了帅,还靠着东方青苍的bking人设大范围出圈。
一旦人设立不住了,剧情也垃圾了,观众无法从角色和故事中获得满足感,重点自然而然也就放到了演员的脸上。
其次就是角色适配性和妆造。
古偶剧通常对演员的五官和气质有特定要求。 现代剧好看的,放在古装剧里就不一定合适了。
一些演员没有古典气质,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方面都不太符合古人的风范。
东倒西歪、摇头晃脑、驼背缩肩,根本不符合大家的期待。
更别说有些妆造做的非常粗糙,整个人从上到下都透露着一股廉价感。
除此之外,烂剧会让观众下意识的讨厌这些演员,形成一种认知滤镜。
在这个滤镜下,无论这个演员做什么,观众都不会为他买单。
这是一种情感迁移。
在看剧时,观众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 面对烂剧,也同样会滋生出厌恶方感的情绪。
而演员与角色紧密相连,有些观众很难做到人剧脱离,不能把负面情绪和演员剥离开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潜意识的反感。
如果演员长期出演某一类不讨喜的角色,也容易让观众形成刻板印象,并产生潜意识反感。
毕竟大部分观众都不太喜欢无恶不作的反派、阴狠恶毒的小人。
明知选角、妆造不适合,还要硬上?
在影视制作中,制作方对于艺人是否适合这个造型,其实大多是能够通过前期试妆、看艺人过往形象、照片等方式判断出来的。
即便他们知道不太合适,还是会选择让这个艺人出演,是因为他们出于其他考量而把适配性放在了后位。
造型、扮相不适合,可以通过后期营销和话题度弥补。
好莱坞有着完善且成熟的选角体系,它是整个工业化影视制作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这个过程中,专业考量占主导。
选角导演会根据剧本对角色的设定,从海量的演员资源中找到外形、气质、演技等各方面都高度契合角色的演员。
内娱早期其实也有比较专业的选角体系。
选角一般处于影视产业链上游的筹备阶段,是一场关于资本、制片方、平台和艺人之间的博弈。
在早期,选角这种专业的事情还是掌握在专业的人士手中。没有各种环节的干扰,翻车的案例都在少数。
但现在,市场环境变得复杂多样,选角受到了很多非艺术原因的影响,很多时候根本选不到最合适的演员。
资本进入影视行业,最核心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往往也是以短期逐利为主。
他们 倾向选择有话题度、自带流量的艺人,用艺人的人气收割一波短流量,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加上现在的粉丝数据复杂多样,资本靠社交媒体粉丝量、话题热度、搜索榜单等等指数作为选角的重要参考依据。
而这些数据真假参半,很容易就会影响选择。
资本的深度绑定也会让“丑孩子”进入到公众视野。
投资方、制作方等通过各种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选角就变成了资本之间利益分配和资源交换的手段。
虽然说内娱的明星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能吃上演员这碗饭的人也不多。
但还是希望,剧组各方能优中选优,照顾一下观众的眼睛。
顺便也提高一下妆造和拍摄的能力水平。
什么都好了,成绩和数据肯定也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