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韩寒、3年连续亏损:《长津湖》以后,于冬和博纳到底怎么了(组图)
2月14日,电影《蛟龙行动》发行方上海博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通知:
电影《蛟龙行动》将在充分听取广大观众建议的基础上,制作一部特别版,择日再与观众见面,敬请期待。
此外,参与联合发行的华夏电影宣布《蛟龙行动》定于2025年2月15日起,密钥不再延期。
简而言之,就是电影《蛟龙行动》撤档了。
可要知道在这之前,作为博纳的老总,《蛟龙行动》的出品人、总制片人于冬,不是这个态度。
首先是1月31日,他在路演的时候,直接喊话影迷、各影院:
《蛟龙行动》绝不撤档。
或许是觉得这还不够,于冬随后又在朋友圈先后发了两条动态,两条中都包含了一句《蛟龙行动》绝不撤档。
结果没想到打脸很快。
于冬喊话的十几天后,《蛟龙行动》宣布了择期重映。
按理说于冬,也是身家百亿的大人物,何以说话不算数?
一定程度上,于冬是没得选。
电影《蛟龙行动》,算得上是博纳的重头戏。
整部电影,筹备了3年。
至于投资方面,《蛟龙行动》号称是投入了10亿,虽说可能有出入,但确实是花了大价钱:
剧组邀请多位潜艇操作顾问、鱼雷顾问等不同方面的专家进组指导,负责设计“龙鲸号”与其他海底场景的专业美术组成员接近200名,剧组全员最多时高达1300余人。
“龙鲸号”更是1:1打造,全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内部设计还原现实的潜艇构造,共设置了9个舱室……
潜艇置景内部的机械结构、指挥舱内的仪表盘、武器系统的操作流程,均经过详尽的研究和设计。
影片中的动作戏,几乎从头打到尾,“大场面”也数不胜数。
从这个方面来说,《蛟龙行动》肯定不是粗制滥造的“烂片”。
于冬可能也觉得自己是诚意满满,所以他对电影是相当有信心,2024年的北京电影节投融资论坛上,他还表示:
《蛟龙行动》是一部大制作电影,是中国截至彼时投资最大的电影,与好莱坞大制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那时的于冬,充满了信心。
结果没想到宣发期间,闹出了一个“大烂子”:
一个宣传视频中,工作人员和张涵予说台词涉密,看剧本都背着外籍演员。
本来片方可能是想制造一些“神秘色彩”,结果观众纷纷调侃道:
既然这样还是别上了,我不敢看。
至于观众的“不看”,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早已对主旋律“疲劳”。
所以《蛟龙行动》打着“《红海行动》续作”的宣传口号,但在一开始的预售竞争中,被其他对手甩在身后。
大年初一的排片和预售额,在六部电影里处于垫底的位置。
于冬不甘心于此。
为了扭转“败势”,还做了做出一个大胆决定:
提前点映。
1月26日至27日(大年二七、二八),《蛟龙行动》在全国近800块IMAX屏幕开启超前点映,并于大年初一开启零点场(29日零点起片,其他春节档电影均早晨9点起片)。
令于冬没想到的是,他心目中的“大片”,观众并不是太喜欢。
想通过口碑发酵,可口碑却一般般。
所以上映以后,也没什么热度。
眼看着《哪吒2》、《唐探1900》的票房越来越高,于冬有点坐不住了。
这才有了他的公开喊话,以及朋友圈的两次发声。
于冬想通过自己,为电影创造一些热度。
只是效果,还是不好。
截止发文前,春节档的6部电影,作为冠军的哪吒2票房破118亿,正冲击全球影史票房前10。
《唐探1900》表现也不错,票房近32亿。
就算是口碑崩盘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都收获了6.45亿的票房。
可《蛟龙行动》,经历了元宵节、春节这两个火热的档期。
一共上映了19天,票房还不过4亿。
这才有了《蛟龙行动》的撤档。
撤档的消息一出,好多网友吐槽于冬没格局。
毕竟博纳既往也是风光无限,弄出了不少票房冠军,结果连一部影片都输不起。
都知道博纳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打造主旋律大片。
过去近10年的时间,曾先后推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山河海三部曲”,《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骄傲三部曲”,《长津湖》《无名》《中国医生》“胜利三部曲”。
三大系列的票房分别为56亿元、50亿元、120亿元。
尤其是最后一个系列,《长津湖》一度曾是中国票房榜冠军。
于冬和博纳,一度是风光无限。
可繁华背后,满是落寞与冷清。
长津湖系列的第二部《长岭湖之水门桥》,上映于2022年春节档,拿到了40.67亿的票房。
那成了博纳“最后”的荣光。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的博纳影业,营收20.12亿元,亏损为0.72亿。
到了2023年,营收16.08亿元,净亏损达到了5.53亿元,由于相比于上年,亏损大幅升高,公司还专门出来解释:
公司投资与发行影片共10部,取得票房成绩 68.22亿元,较上年增长52.04%,但主投影片表现不及预期,使得电影业务的营收和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本以为2023年已是底点,结果到了2024年,博纳参与的《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口碑、票房双扑街。
以至于博纳1月23日晚间,发布的业绩预告称:
2024年归母净利亏损6.37亿元—8.81亿元,亏幅较上年近一步扩大。
在这个基础上,于冬憋足了劲儿想搞一个大的。
他过去也确实有成功的经验。
最明显的就是《长津湖》系列,耗费了几年时间,投入巨大的财力,好在收获也相当客观。
于冬想要再搏一把,复刻《长津湖》的成功。
之所以选择《蛟龙行动》,是因为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起初排片仅11%,远低于《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等影片。
好在是后期,凭借精良的制作、震撼的动作场面与动人的群像刻画,票房和口碑一路逆袭,最终以36.52亿元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蛟龙行动》其实也是《红海行动2》。
只不过后者的投资,是前者的10倍多,代价就是:
紧张现金流。
能明显感觉到博纳这两年,出片的数目不及前两年,于冬还亲自解释过:
因为《蛟龙行动》周期过长,拍摄周期、制作周期、需要准备的周期过长,就把一个公司的现金流焊在这了。
中小影片可能要停下来,要等这个片子上完。
关键是现实情况,比于冬说的还严重。
因为《蛟龙行动》的现金流压力,博纳早在电影上映前,就向韩寒旗下的上海亭东借款4000万元,用于宣发阶段的开销。
而据博纳影业1月23日公告,此番借款后,博纳向上海亭东,借款累计金额已到达7000万元。
地主家是真没余粮了。
于冬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
奈何他没想到如今的观众,已经对所谓的“博纳大片”不感兴趣了。
《蛟龙行动》的惨淡撤档,便是最好的证据。
51岁的于冬,这一次是真的赌输了。
遥记得1999年,28岁的于冬,拿着自己的3万块钱,和借来的27万块钱,创立了博纳。
并且因为胆大心细,于冬很快就找到了第一笔生意:
黄建新执导、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
于冬托人找到了黄建新,非常诚恳地表示:
我很想发行这个电影,但是没有多少钱,反正先给你30万作为定金,做不成做得成,你就相信我一次。
他打动了黄建新。
事实上,于冬也确实有眼光。
《说出你的秘密》在内地创下1000万元票房,于冬赚了50万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往后的这些年,于冬一路做大做强。
他确实站上过风口。
所以在电影行业普遍愁云惨淡的2020年和2021年,博纳影业依然实现了稳定盈利。
只是没有人,能够永远赶上风口。
尼采说,上帝死了。
他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意识到,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上帝保佑着你,也永远不会有人永远赢下去。
置身于棋局,便要学会愿赌服输。
全文完
是结束也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