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太奶机器人搞笑“黑料”被扒!不敢笑怕它觉醒干掉我...(组图)
自打机器人太奶在春晚秀了把机械感舞技后,就彻底成了“顶流”。
从科技新闻里光荣“下凡”,晋升为大家互联网冲浪的新大陆和新乐子。
太奶的热度谁都想蹭一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河南景区上演了一出《真人版秧bot》,全身黑的打底服外面套着花马甲,肉体凡胎假装是钛合金钢架。
2025年了,开始倒反天罡人模仿机器人了。
一个新东西被吸收进知识体系的时候,就会不断扎根发芽,强势地攻占人类的大脑。
这些天大家密集接收着人形机器人的讯息,时不时有种“完蛋,被硅基生物包围了”的混沌感。
很多学校开学,请机器人来捧场。
有网友本来是萌宠赛道的忠实受众,没成想看了半小时机器人溜机器狗。
《赛博朋克2025》正在上演,成功解决了人溜狗要铲屎和狗溜人人会累两大难题。
当太奶踏着老迈但沉着的步伐走上台,拿起指挥棒对着一众演奏人员传输演奏信号,新型人机交互就这样诞生了。
“到底谁指挥谁?一下给我小脑干萎缩了”。
千万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太奶,它们的学习和进化能力吊打任何一个自诩记忆力超群的人类。
@驰子
众所周知,当你学会了一个单词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总是出现。
当你对机器人有了一个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它的身影。
人形机器人穿上印有“警察”二字的马甲,走上街头。
身后跟着大批“随从”,活脱脱走访视察的领导。
在设想中,拥有强大数据库和快速计算分析能力的机器人,可以被用来识别可疑行为、锁定潜在的犯罪嫌疑人等等。
不过现在这个阶段,“走秀”的意味更重一些。
@老房叨叨叨
跟炫酷硬核表象共存的,是流传于网上的机器人出糗视频,这段时间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出现在信息流里。
显而易见,人形机器人对技术的要求高,稳定性、流畅性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去年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一名尽职尽责表演的机器人突然失去了生命体征。
上班既视感这不就有了,旁边的同事晕倒了,周围的同事一点反应都没有。
@呛妹
评论区神医鉴定为低血糖了,马上有人辟谣说应该是低电压了。
不得不说,机器人暂时无法替代很多人类工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续航远不如碳基牛马。
你我可以为微薄的薪水忍受996的生活,而G1的电池只能让它支撑两三个小时。
在一些路人拍到的“路透”视频中,能感受到研发人员极强的耐心和毅力。
机器人的背后总是有着最真挚的目光守护,“感觉对了,有了,okok啊”的打气声中,遛狗的太奶和狗相撞,倒地不起。
累死累活调试重来没什么,确保机器人的安全无虞才是重点。
毕竟碳基耗材的成本,远远不敌金贵的硅基大人,高精度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都很费钱。
表面硬朗的机器人,实际身娇体贵,每个零部件都糊弄不了。
一场无数搞笑切片流出的机器人足球比赛中,两方极力避免身体对抗,一不小心就负伤下场。
两名人类护送着担架上的伤员离场,之后要进行硬件上的检查探伤,修修补补在所难免。
@杭州网
在一些测试情景中,工作人员不得不使用暴力手段,给机器人上点强度。
一个飞踹,用来测试机器人倒地后重新站立起来的性能表现。
网友们边直呼刺激,边试图抹杀掉自己观看的痕迹,生怕日后硅基生物翻身为王之后挨个报复。
@李铁蛋的日常
有时候机器人被嘲属实冤枉,身不由己只能任由人类打扮。
春晚不给人家穿裤子,除了因为裤子会与关节发生冲突,妨碍机器人行走,导致摔倒;
还有一层情绪价值的考虑,穿上裤子会削弱机器人本身的科技感,不如直接展示腿部机械功能和仿生结构。
个别机器人出现“小失误”,比如收手绢时慢了半拍,也是特意设置的,通过机器人的“犯错”或“故障”营造节目效果。
以前看到智障场景,第一反应是 “机器人除了搞笑还能做什么”。
现在得进行第二层的思考了,这份幽默是不是有意为之、机器人预埋彩蛋逗人开心。
嘲归嘲,人形机器人是真上桌了,销量、关注度全都有。
65万的H1型机器人(咱太奶)和9万9的G1型机器人(1米3的小个子小白),一上架就售罄。
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感慨有钱人真多,还是担忧自己快被机器人取代了。
跟SU7刚交付那会一样,这款机器人现如今是叱咤全网的硬通货。
社交平台还出现了不少求租帖,没抢到或者预算不充足的人也想体验一把跟太奶过招的感觉。
拆箱博主、测评博主迎来了鄙视链最顶端的一集——《全网首发顶流机器人使用反馈》。
AI制作 @有种拒绝富婆
跟大家的想象可能有出入的是,奴役机器人是不存在的,开工即干活是美丽幻觉。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没有实现通用性,在具体场景下的应用比如开门、递东西,需要训练。
使用门槛比较高,懂编程和嵌入式开发才能有的放矢,通过开放的一些API接口自定义机器人的能力。
所以在这波买家秀中,一般展示的都是简单的行走功能,不涉及个性化的动作行为。
是9万9买个活爹回家伺候,还是体会自由探索、开发功能的乐趣,就见仁见智了。
@派维拉Pevila
宇树放出的最新视频里,小白随着音乐起舞,关节灵活、协调性不错。
“听”不到音符的旋转跳跃没关系,根据设定的程序进行演绎已经战胜了90%的音痴人类。
网友们自嘲以后不能用“像机器一样”形容自己了,毕竟机器人已经不再四肢僵硬、铁板一块。
有网友带着点忧虑的语气,表示进化得太快了,估计过段时间都能跑了。
实际上,跑跳功能早就实现了,部分人类还是太“轻敌”了。
一些碳基生物一做就痛苦面具的动作,硅基人能轻松拿捏。
比如鲤鱼打挺,躺倒在地后腾得一下站起身,已经成了检验机器人物理运动能力的标准之一。
还有些机器人能在类似障碍赛一样的场地上跑酷,有种把人类直立行走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机器人的优化迭代中的感觉。
今年四月北京要举办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到时候谁最会跑就见分晓了。
在机器人视频评论区,最常见的评论是许愿赶紧出现一个服务型机器人。
对齐自己的所有需求,是最忠实的仆人、最能干的保姆、最贴心的机械棉袄。
端茶倒水、做饭洗衣一应俱全,网红餐厅排队、抢哪吒周边这种活也不在话下;
既能在马路上扶摔倒老人、全程记录留痕,也能在自己老了的时候给自己养老送终。
不过对于业界来说,这种面向普通人的精细、定制化需求还是有些超纲了。
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处于将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进行结合升级的阶段,AI迭代和运动控制是两大优化方向。
像春晚太奶拥有22个关节,能像人类一样完成手臂旋转、抛掷回收等动作。
并且通过AI算法来“听懂”或者说解析音乐,以此来实时调整动作;
通过360°全景深度感知技术,精准掌握周围环境的一举一动,调节自己的位置。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的是运动能力上有什么缺陷、信息接收处理上呈现效果如何。
比如脚步的落点缓冲跟真人相比是不是缺失了,能不能听懂人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反馈。
相比起宇树H1对运动性能的侧重,Open AI旗下人形机器人Figure01,借助大模型技术在智能交互上有一些不错的表现。
将人类煮咖啡视频投喂给它之后,它在10小时内学会了煮咖啡。
在听到人类指令选取食物时,有一个把篮子往前一推的动作,表明它能“看懂”周围环境,而不是单一地执行。
收纳桌上的物品时,会用手稳一下,防止盘子持续震荡。
Figure 01 可以基于感知到的环境信息和此前学习到的经验,进行自主分析和决策。
这正是人形机器人被投入到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重要前提。
目前第二代的Figure02 已经在宝马工厂进行自主工作,能搬运、组装零件。
区别于为特定任务设立的工业机器人,它们能跟环境和人进行交互,会说会看、自主推理和识别。
一个普遍共识是,新能源车企产线将会是第一批真正大规模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场景。
汽车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具备导入人形机器人的意愿和付费能力。
这两年新能源车圈打得火热,与此同时车企几乎都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1万台机器人“擎天柱”,主要用于特斯拉工厂内部测试,验证搬运、装配等基础任务能力。
2026 年产能提升至每月 1 万台,并启动对外销售。
@晓涵哥来了
去年10月的We robot发布会上,“擎天柱”当起了调酒师和气氛组。
可以完全自主行走,和人类互动有来有回不冷场。
擎天柱“大脑”使用的中央处理芯片也是特斯拉FSD的处理器,还能和特斯拉共用充电系统。
硬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设备共享,降低研发成本。
小鹏、小米、赛力斯等国内车企,也都有自己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来看先进程度离行业领先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车企们都把机器人放到了战略位置上。
创始人在发布会上跟机器人互动,时不时放出一段视频秀肌肉。
@丁丁cycling
新势力大力推人形机器人,长安、东风等老牌车企也纷纷宣布进军这一领域。
有能力自研的,大手笔投资搞研发;暂时没那么多资金和精力又不想完全陷入被动局面的,转而寻求投资或合作。
宇树科技就和蔚来等车厂有往来,人形机器人试岗车间搬运工。
比亚迪、吉利、一汽大众、北汽等开始用优必选机器人进行训练,问界也传出已经在产线上训练了几个月的引进机器人。
马斯克预估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工厂还得至少10年,实训是真正商业化最重要的一步。
机器人现在进厂打螺丝积累经验,就是在为将来的智造化打基础。
都说特斯拉不是车企,而是一家科技公司,即使车这个行业逐渐萎缩,它也能活得很好。
智能化的下半场开打,车企们不得不进行长远打算。
想从制造型企业向高科技公司转型,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7%的人形机器人,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槛,也是大家都想抓住的机会。
@南鱼的美股日记
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实现大规模量产,投入到产线上能进一步降低造车的成本。
不过等到那一天来临,人形机器人本身大概已经和车站到了同一个高度,而不是单纯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存在。
接棒新能源、撑起科技故事的下一个篇章,或许就是它了。
咱们普通人嘛,又能期待新的价格战了。
日后谁能把养老机器人的价格打下来,现在即刻封它为新能源唯一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