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澳洲再度伟大”!矿业大亨豪掷1.2亿澳元,效仿特朗普成立新政党;从伏拉夫到东南亚,谁在收割“我爱中国”?(组图)
“让澳洲再度伟大”!
矿业大亨豪掷1.2亿澳元,
效仿特朗普成立新政党!
2025年2月19日,距离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仅剩数周,一则爆炸性新闻登上澳媒头条——矿业大亨克莱夫·帕尔默(Clive Palmer)宣布成立名为“Trumpet of the Patriots”(爱国者号角)的新政党,并喊出“让澳洲再度伟大”的口号。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对特朗普政治路线的直接效仿,也揭开了澳洲政坛新一轮的“金钱游戏”与民粹主义浪潮。
政治豪赌:亿万富翁的最后一搏?
帕尔默选择在堪培拉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矛头直指工党和自由党两大传统政党。他在临时官网声明中痛批:“澳洲民众长期被两党垄断的官僚体系剥削,高昂的生活成本正是源于腐败的政治体制!”更引人注目的是,声明中直接引用特朗普的经典口号——“抽干沼泽”(Drain the Swamp),将矛头指向既得利益集团。
事实上,这并非帕尔默首次涉足政坛。早在2011年,他便注册了该政党前身“乡村联盟”,此后多次更名,2020年曾短暂改称“澳洲联邦党”。如今以“爱国者号角”之名卷土重来,帕尔默显然瞄准了选民对传统政党的不满情绪。数据显示,2022年大选中,他斥资1.2亿澳元支持的澳洲联合党虽仅获一个参议院席位,却在众议院狂揽60万选票,足见其“钞能力”对草根选民的号召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6年澳洲将实施新的政治捐款和竞选支出限制法案,这意味着本次大选可能是帕尔默“无限撒钱”的最后一战。他能否复制特朗普的逆袭剧本?答案或许藏在候选人的招募策略中——只需提交100澳元提名费、背景调查证明和个人简介,即可申请成为该党候选人。这种低门槛的“全民参政”模式,与特朗普的“反精英”叙事如出一辙。
效仿特朗普:从口号到策略“爱国者号角”的竞选纲领充满民粹色彩:反对移民挤压本地资源、抨击官僚体系腐败、承诺降低生活成本。帕尔默甚至将住房危机归咎于“未选举产生的官僚与游说集团勾结”,试图将经济困境转化为政治动员工具。
这种策略与当前澳洲社会情绪高度契合。最新民调显示,超60%的选民认为工党与自由党“脱离实际”,而住房负担、通胀压力和移民问题已成为大选核心议题。联盟党近期提出“削减25%移民配额”“禁止外国人购房”等政策,正是试图争夺这部分选民。帕尔默的新政党若能在关键选区分流传统政党选票,或将导致悬浮议会局面,重演2010年工党依赖小党支持组阁的历史。
金钱政治:富豪的“降维打击”帕尔默的参选再次暴露澳洲政治献金体系的漏洞。数据显示,2023-2024财年,三大亿万富翁向主要政党捐款超200万澳元,其中矿业巨头吉娜·莱因哈特(Gina Rinehart)向联盟党捐赠50万澳元,而包装业大亨安东尼·普拉特(Anthony Pratt)则向工党豪掷100万澳元。尽管帕尔默尚未公开捐款明细,但其个人财富足以支撑一场“烧钱大战”——2022年他单枪匹马投入的1.2亿澳元,甚至超过某些小党全年竞选预算。
更值得警惕的是,富豪们往往通过“政治订阅”计划购买影响力。例如企业支付12万澳元即可获得与部长共进午餐的机会,而游说集团则通过智库赞助、董事会职位等方式渗透政策制定。帕尔默若成功进入议会,其商业帝国与政治权力的边界恐将更加模糊。
选举格局:传统政党遭遇挑战当前工党总理阿尔巴尼斯与自由党领袖达顿的支持率均不足40%,选民渴望“第三种选择”。帕尔默的新政党虽难撼动两党根基,却可能复制2013年“帕尔默联合党”奇迹——当时该党凭借4个参议院席位成为关键造王者。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3年帕尔默威胁“狙击执政党一切动议”,如今他手握更雄厚的资金和更极端的口号。当民粹主义遇上金钱政治,2025年的澳洲大选,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混战。
结语
从“重建泰坦尼克号”到“复活侏罗纪公园”,帕尔默的商业冒险总带着戏剧色彩。但这次的政治豪赌,赌注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当“让澳洲再度伟大”的标语席卷街头,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究竟是草根觉醒的号角,还是资本操弄的回声?答案,将在5月的投票箱中揭晓。
“爱国流量”生意经
从伏拉夫到东南亚
谁在收割“我爱中国”的?
2024年,当美国网红Bob在越南胡志明雕像前下跪磕头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场拙劣的表演会让自己成为东南亚版“伏拉夫”的翻车典型。
从中国到越南,从“我爱中国”到“我爱东南亚”,一场关于身份、流量与真实性的全球博弈正在上演。
伏拉夫神话: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实验2016年,俄罗斯留学生伏拉夫站在北京798艺术区的街头,对着镜头用生硬的中文喊出“我爱中国火锅”时,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句简单的口号将开启一个价值数十亿的“爱国流量”产业。
彼时的中国短视频行业正值爆发期:抖音日活用户突破1亿,快手完成3.5亿美元融资,平台算法开始青睐“猎奇”“反差”内容。伏拉夫最初尝试的葡萄酒带货直播场均观看不足百人,直到他偶然发现——当其他外国博主还在展示“异域风情”时,夸张的赞美却能引发核爆式传播。
数据背后的流量密码:
单条“中国服务区太厉害”视频获赞120万,评论超5万条
广告报价从3000元/条飙升至8万元,巅峰期月收入超200万
杭州购置的房产从直播间背景变成“成功符号”
这种模式迅速被复制:瞪大双眼、提高声调、反复强调“中国第一”,成为外籍网红的标准化表演。某MCN机构内部培训手册甚至规定:“每10秒必须出现一次‘厉害’,每30秒需搭配竖大拇指动作。”
人设崩塌:当“爱国”成为提款机巴哥Bart的崛起与坠落,堪称“爱国流量”泡沫的经典样本。这位美国歌手将账号包装成“中国红主题展厅”——头像镶国旗、背景贴长城,用谷歌翻译翻唱《我的中国心》,每条视频必以“华为加油!”收尾。
当网友扒出其海外账号的阴阳言论时,巴哥Bart的应对策略暴露了产业链的运作逻辑:连夜删除500多条视频,发布“手写道歉信”强调“团队运营失误”,同时通过私信向大粉承诺“送签名照封口”。
这种套路在韩国吃播博主Hamzy身上重现:她在B站表演“为中国改良韩式泡菜”,淘宝店月销百万;却在YouTube点赞“中国人偷文化”的辱华评论。东窗事发后,其中国代理公司紧急解约,但Hamzy早已通过代购分成获利超2000万元。
产业迁徙:从内卷中国到征战东南亚随着中国网友觉醒,“伏拉夫模式”的边际效益急剧下降。某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外籍网红“爱国类”视频完播率下降37%,广告转化率跌破2%。于是,MCN机构开始将这套剧本搬向新兴市场。
东南亚“爱国流量”产业链解剖:
人设定制:优先选择白人面孔,主打“西方视角认证”
内容模板:
初级版:街头大喊“我爱越南/泰国”
进阶版:跪拜当地地标+痛哭流涕表忠心
终极版:制造文化冲突(如批评本国饮食)凸显东道国优越性
变现路径:直播打赏→电商带货→旅游推广
越南网红Bob的案例极具代表性:他在胡志明市街头给老牛磕头,声称“这是神灵坐骑转世”,视频播放量破千万;转头却在Instagram嘲讽“越南人迷信落后”。这种割裂最终引发全民声讨,但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算法统治的流量世界,争议本身就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