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的全球化势能(图)
2024年底,一艘满载蓝莓、牛油果等秘鲁特产的货轮,缓缓驶入上海洋山港。
这艘货轮的出发点,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钱凯港。
作为中秘共建“一带一路”在拉美地区的标志性工程,钱凯港可打通新兴市场供应链,构建“中国技术+拉美资源”的合作闭环。
这背后,有着中国银行牵头多家同业紧密合作,围绕钱凯港开展的一系列融资、跨境结算、咨询等综合金融服务。
作为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老牌大行,钱凯港项目正是中国银行以金融触角深度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注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对金融机构的跨境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形成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中国银行已在境外(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543家分支机构,境外资产占比达22.48%;其中,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润增幅分别为13.07%、35.11%,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银行夯实整体业绩的关键。
这一年,中国银行营收、归母净利增幅分别为1.38%、2.58%,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75%,净资产收益率(ROE)9.50%,主要指标保持合理区间。
展望未来,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上升、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等挑战,中国银行将巩固优势特色,保持境外利润贡献度稳中有升。
“中国银行将强优势、抓机遇,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全球业务布局和发展策略,提升稳外贸稳外资服务质效,加强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优化‘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机制,完善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中国银行董事长在2024年年度报告致辞中表示。
搭建“金融桥”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致力于搭建有机连通境内外的金融之桥。
依托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中国银行在全球重要战略节点布局完整、优势突出,有力服务了跨越国界的商贸往来、经济交流,全球化业务在多个行业保持“第一”和“首位”,成为人民币跨境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2024年,中国银行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间接参与者数量均为同业第一;在全球34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16席;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1313.83万亿元,增长40%,保持全球领先。
基于“基础设施”的长板,中国银行积极赋能企业“走出去”,跨境保函、跨境现金管理市场份额居同业首位;协助24家境外机构“引进来”,获得QFI(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居全市场首位;同期支持举办超30场境内外推介和招商招展,参与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国家级重大展会金融服务,为企业搭建金融桥梁。
这一年,中国银行离岸人民币、离岸债券承销量市场份额均保持第一;熊猫债承销量连续十一年保持第一;境外绿色债券承销保持中资机构第一。
全球化势能
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响,银行业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整体下降,息差收窄压力加剧是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但深化出海业务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这种窘境——国际加息环境带来的资产收益,对冲境内的息差收窄压力,缓释了经济周期带来的业绩波动。
2024年,中国银行净息差保持在了1.4%。境外资产利润贡献率达26.72%,外币金融投资总额折合2969.77亿美元,同比增加545.64亿美元,增幅为22.51%。
这绝非偶发所致,类似现象已在过去数年得到验证。
2022年以来,各国在面对高通胀时普遍通过压缩需求降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竞相加息,仅中国等少数国家处在降息周期。
这一阶段,海外资产占比二成左右的中国银行表现出明显优于同业的营收增速:
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2.06%,增速在六大行中仅次于邮储;2023年,增速进一步上升至6.41%,领跑六大行。
外币收益成为其中的重要贡献。
由于居高不下的美元利率,中国银行2022年外币资产收益率提升,整体净息差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至1.76%。
2023年,则抓住美元加息时机,外币息差进一步改善;境外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贷款总额同比增长6.28%、0.88%,全年利润对总额贡献度达二成左右。
如今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国坚定不移发挥全球化优势、当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排头兵的产物。
更高比例的境外业务布局,某种意义上让作为上市公司的中国银行,天然具备成为“海外资产配置标的”的性质。
在投资者追求分散风险,致力于全球化配置的今天,中国银行2024年A股、H股股价复权后涨幅均在四成以上,年度回报处在国有大行的上游水平。
巩固护城河
一边是内地息差压力不减,另一边则是对外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银行业对于“逐鹿”海外市场来争取增量怀抱期待。
有国有大行表示,将拓展维护跨境客群,做大国际结算;亦有头部股分行将国际化纳入战略。
但在海外市场布局中,战略选定与策略执行,仍需长期经验的积累与磨合。
例如,在出海模式上,是采取设立分行,还是收购、合资,都可能对结果带来不同影响。
设立分行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等环节具有更松弛的优势,但由于人员和服务网点有限,难以深入解决当地市场的本土化问题;收购或与当地机构合资,虽有利于迅速进入当地市场,但要面临如何保持与母行战略协同等融合问题。
在上述问题中,已探索国际市场多年的中国银行,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
2024年末,中国银行已有543家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4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多年以来,广泛且深入的跨境金融网络布局,已然成为中国银行在未来的海外角逐中的坚实护城河。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拓展业务领域,同时加快投行、资管、投资、保险等综合化专业能力建设,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竞争力。
硬币皆有两面,国际成熟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后,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或面临更为直接的挑战。
对此,中国银行则在挑战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机遇:
一是中资企业走向海外趋势加强,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有较好增长前景;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稳健扎实推进,为全球化业务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是中国银行始终坚定做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不断扩大全球化优势。
“巩固扩大全球化优势是2025年的首要任务,将保持境外利润贡献度稳中有升,加大重点地区资源投入,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张辉表示。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