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行”年报里的科技密码(图)
1995年,作为美国银行业“百年老店”的富国银行首创了网上银行业务,成为了第一轮互联网浪潮下“第一个吃螃蟹”的银行。
回头来看,无论是更早布局的在线交易结算,还是后来率先接入苹果支付站稳移动互联网脚跟,都成为富国银行在科技迭代下的顺势之举,奠定了其作为北美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金融机构的基础。
历次信息革命中,快速拥抱先进科技生产力,对于银行业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被行业寄予厚望的科技浪潮,莫过于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影响。
2025年新春后,共有超20家银行竞相接入DeepSeek,将其应用在智能客服、代码补全、投研投顾、智能风控等多个领域,更有人将之视为金融科技跃迁的序幕。
然而在DeepSeek走红的近一年前,有一家紧密关注前沿科技的国有大行,就已开始探索接入该模型,这正是有宇宙行之称的中国工商银行。
2024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就已率先引入DeepSeek系列开源大模型,并于2025年初在同业中率先实现DeepSeek最新开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并将其接入行内“工银智涌”大模型矩阵体系,实现多场景规模化应用。
工行在年报中表示,“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公司希望主动拥抱变革,缓解息差收窄环境下传统增长动能的日渐式微。
如今,科技基因作为智能化风控、数字化动能的基础,已被刻入工行“五化”转型(智能化风控、现代化布局、数字化动能、多元化结构、生态化基础)的顶层设计;全方位渗入的科技因子,正在成为工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势能。
宇宙行的科技阳谋
2024年,工行总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9.2%至48.82万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ROE)分别为0.78%、9.88%;同期归母净利为3658.63亿元、增长0.5%。
对于与经济同脉同息的“宇宙行”而言,能在净息差下探的大环境中取得0.5%的利润正增长已是不易;事实上,工行之困本就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如何找到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抓手。
行长刘珺坦言,公司当下正在“闯出一条新路”,“五化”转型已有部分成果转化为经营数据,部分仍在“生根发芽”、形成未来的接续动能。
与“五化”转型息息相关的科技,是工行当下发力的重点。
2024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3.63%,金融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的8.6%;科技资源富集地区已成立20多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60家科技支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年承担工作量超4万人/年,仅大模型的应用已赋能20多类业务、200余个场景。
同期手机银行推出10.0版本和原生鸿蒙版,移动端月活超2.6亿户;企业网银和企业手机银行客户达1659万户,月均活跃客户707万户,客户规模和活跃度同业第一。
工行方面表示,去年利润的稳健增长得益于传统业务改善与新型业务拉升,“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带动积聚更强新动能、催生更多增长点。”
资产扩张方面,数字金融助力下沉渠道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例如,建设普惠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赋能基层运营,推出数字普惠贷款“制造e贷”“e扩快贷”“养殖e贷”“小额e贷”;打造科技金融数字化运营全流程服务体系,推进综合服务平台机构客户拓户。
2024年,工行普惠有贷户较年初增长42%,涉农贷款较年初增长22%,县域客户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增幅为28.3%、24.6%,促进扩大内需。
助力信贷业务同时,科技领域本身也成为了资产配置重要方向之一。
2024年,工行强化“股贷债保”联动,做好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客群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3.1万亿元,对科技型企业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余额超700亿元。
风控引导“量质新平衡”
银行业的上行扩张期,行业内已频频强调“量、价、险”的有效平衡;随着下行期的风险压力增大,资产规模与质量间的平衡更被看重。
对于银行业的最大航母工行来说,尤其如此。
2024年,工行资本充足率19.39%,处于同业领先;拨备覆盖率214.91%,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不良贷款率降至1.34%,资产质量亦保持稳定;同时在战略层面也将风险防控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提升风险治理效能。
这其中,同样有科技投入的“一份功劳”。
工行在风控方面强调“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路径。其中“智能控”指加快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建设,涵盖风险视图、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预警、风险决策功能,推动对各类风险的提前感知、精准识别、及时预警和高效处置。
例如,在信贷风控上运行“三道口、七彩池”体系,“入口关”优化授权管理,“闸口关”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控,“出口关”规范风险资产全流程经营管理。
网络安全上增强风险管理精准性、有效性,动态优化风险交易智能化识别防控机制,保护客户资金安全;提升反诈精准度和解控便捷性,主动拦截老年人大额代办疑似风险交易,挽回损失超68.6亿元。
从工行数字金融的搭建可以看出,科技从银行的信贷到风控,仍有“指数级”的机遇等待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赋能”这一银行业期待了十多年的口号,仍存在资源调配、业务协同等方面的“堵点”,而这也成为工行着眼解决的问题。
科技金融再上新台阶
副行长张守川强调,工行正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
一是资源再加力,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专项政策工具累计投放金额保持领先,AIC股权投资在试点城市实现全覆盖,对科技型企业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余额超过700亿元;
二是机制再提级,总行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在同业中首家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在全国设立25家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2024年新设6家,基本覆盖境内科创的“高地”;
三是创新再加速,设立800亿元工银科技创新基金,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创新引入更多的耐心资本,创新打造基信贷、基投贷、科股贷三类特色融资场景,推出近半年就落地项目超过200个。
2024年全年,工商银行A股涨幅近五成,股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25年已创下7.14元的历史新高。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下,科技化程度正在成为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标准之一。
市场正在看到,科技基因正在成为“宇宙行”得以穿越周期寒冬的关键因素。未来,新的科技故事也有望帮助工行在资本市场上,验证更多价值的兑现。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