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4日 14.7°C-18.0°C
澳元 : 人民币=4.6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电车频繁烧死人催生新规:不允许起火和爆炸(组图)

2小时前 来源: 难得君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不起火、不爆炸"从技术目标升级为强制标准。

电车频繁烧死人催生新规:不允许起火和爆炸(组图) - 1

电车频繁烧死人催生新规:不允许起火和爆炸(组图) - 2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政策变革,实则始于小米等电车自燃事件掀起的舆论海啸,当社交媒体上燃烧的车辆视频点击量突破10亿次,公众对电动车安全的质疑终于撼动了行业根基。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感谢小米,没有全网删文抓人,换成其他几个牌子的电车,估计能被媒体曝光都难,更别说掀起全网讨论了。

前几天写了某电车事故,还被投诉了。

电车频繁烧死人催生新规:不允许起火和爆炸(组图) - 3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品牌。

电车频繁烧死人催生新规:不允许起火和爆炸(组图) - 4

电车自燃事件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安全妥协"逻辑:企业为追求续航和成本控制,在电池热管理、结构防护等环节降低安全冗余。这种隐秘的行业默契,在公众对热失控风险的集体恐惧中轰然崩塌。

新国标的六大升级直击痛点:

热失控观察期从5分钟延长至2小时,相当于要求电池系统在"心脏骤停"后仍能维持生命体征,这迫使企业将被动防护转为主动阻断技术;

底部撞击测试的强制化,终结了车企用"底盘高度豁免"逃避防护责任的历史,仅允许离地间隙超20厘米的商用车例外;

快充安全闭环管理,戳中了行业"充电速度竞赛"的泡沫,300次快充后的强制测试,让那些堆砌充电功率却忽视耐久性的企业无处遁形。

这些技术指标的提升,本质上是将公众对安全的朴素诉求转化为可量化的工业语言。

当舆论场上的"怕自燃"情绪被具象为"2小时不起火"的硬指标,政策制定完成了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电车频繁烧死人催生新规:不允许起火和爆炸(组图) - 5

新规看似严苛,实则暗藏妥协空间。底部撞击测试豁免商用车的规定,折射出物流运输行业的游说力量;删除盐雾试验中低压上电监控要求,则是检测机构与车企博弈的产物。更现实的困境在于执行层面:

成本困局:15%-20%的电池系统成本增幅,对售价10万元以下的电动车堪称致命打击。某二线车企工程师透露:"底部防撞梁每辆车增加2000元成本,相当于吃掉我们3%的利润率。"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部分企业转向"应试设计"——仅对送检样车堆砌防护材料,量产车则偷工减料。

检测资源瓶颈:500亿元的检测市场规模预测背后,是第三方实验室建设周期与政策执行的时间错配。底部撞击测试设备需要定制进口,目前全国具备资质的实验室不足10家。某检测机构负责人坦言:"2026年新规实施时,检测排队周期可能长达6个月。"

监管真空地带:热失控报警信号的时效性监管存在盲区。车企只需在实验室环境中满足"5分钟报警",但实际道路上的信号干扰、系统老化等因素难以监控。更棘手的是软件层面的"技术作弊"——通过篡改温度传感器数据规避报警触发。

行业将固态电池视为新规的"终极解决方案",但这种技术乐观主义可能掩盖新的风险。

某头部电池企业实验数据显示,固态电解质虽能抑制热失控,但在-20℃低温下的离子电导率骤降60%,快充时易产生锂枝晶。更现实的问题是,全固态电池量产成本仍是传统锂电池的3倍,这与新规带来的成本压力形成悖论。

快充安全闭环管理则暴露了技术路线的矛盾。为实现300次快充循环后的安全冗余,部分企业选择降低能量密度,这直接冲击消费者最敏感的续航指标。

某新势力品牌CTO透露:"我们不得不在电池包内预留20%的冗余空间,相当于背着空油箱跑长途。"

政策效力终究取决于监管牙齿的锋利程度。

德国TÜV的启示值得借鉴:其对动力电池的"飞行检查"制度,每年随机从4S店抽检量产车电池包,作弊企业将面临年度销量5%的罚款。而我国现行监管仍以事前准入为主,事中事后监管薄弱。

更根本的挑战在于标准与创新的平衡。当新规将热失控防护细化为102项检测指标,初创企业的技术试错空间被急剧压缩。某固态电池创业公司抱怨:"我们必须用3年时间、2亿元资金先拿到检测报告,才有资格谈技术创新。"

最后

新国标的价值,在于将电池安全从"概率游戏"变为"必答题"。

但政策文本的进步,需要配套执行体系的重构:建立电池安全溯源平台,打通车企、保险公司、检测机构的数据壁垒;设立专项补偿基金,帮助中小车企渡过技术转型阵痛;

最重要的是,将公众监督转化为常态化监管力量,毕竟,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追问"我的车是否符合新规"的消费者,才是最好的安全监督员。

我们一定要明白:真正的安全,不是实验室里的检测报告,也不是严苛的标准,而是用制度的力量,把无法无天的车企老板关进笼子里。

否则,谁敢写无良车企的电车事故,谁就要吃官司坐牢,那一切标准就成了收割韭菜的新镰刀。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