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Coles,脚踢Woolies,ALDI是如何在澳洲崛起的?(组图)
成功都不是靠运气
20多年前,一家在澳洲本地几乎无人知晓的德国超市——Aldi,悄悄在本地开出了首批门店。
当时,每家Aldi门店只售卖大约900种商品,其中90%是消费者从未听过的品牌。
顾客需自带购物袋、自己打包,没有积分系统、没有促销噱头、没有广告宣传。
在那个依赖 “服务”,“积分”,和“品牌认知”的零售时代,
几乎没有人看好这种“极简主义”模式能够在澳洲生存。
但近些年,随着通货膨胀加剧、生活成本飙升,越来越多的澳洲人开始精打细算。
而就在大家勒紧裤腰带的同时,Coles和Woolworths等传统巨头仍持续获得巨额利润,
甚至因涉嫌哄抬物价而被监管机构调查,品牌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Coles和Woolworths两家合占全澳超市市场约三分之二份额。
如今,澳洲整个超市行业年产值高达1400亿澳元,
其中Woolworths市占率为37%,Coles为28%,Aldi为10%。
虽然产品种类不如两大巨头全面,但凭借“低价+高效”的策略,Aldi已成为澳洲第三大超市。
甚至连监管机构都指出:
Aldi作为“关键的低价替代”,对压低整体物价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2001年进入澳洲以来,Aldi扩张迅猛,目前全澳已有约600家门店,
这远快于Coles历经百年才达成的850家门店的速度。
按照这一趋势,Aldi在未来五到十年有望超过Coles。
更重要的是,Aldi尚未进入北领地和塔州,仍有不小的扩张空间。
除了低价优势,Aldi每周上新的 “Special Buys”(特别优惠区)也极具吸引力。
商品涵盖厨房用品、户外装备、电子产品等,常让消费者有种 “淘宝” 的惊喜感。
同时,Woolworths和Coles近年来因价格策略饱受诟病,品牌信任度持续下滑。
不少消费者认为,它们在生活成本危机中借机涨价,趁火打劫。
相较之下,Aldi “无花哨、主打实惠” 的形象恰好切中消费者心理,在经济压力下显得尤为合时宜。
另外,一些小型连锁超市如IGA和Foodworks则面临更大挑战,
因加盟模式增加成本,因此价格竞争力不足。
如今它们也正在努力转型,以本地特色商品和社区参与感吸引部分忠诚顾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超市自有品牌和 “隐形品牌” 迅速崛起。
Aldi几乎不使用自己的品牌名,而是以Belmont、Lacura、Radiance等陌生名字销售商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 “低价 = 低质” 的刻板印象。
Woolworths和Coles也相继推出类似策略,
并将自有品牌商品比例提升至两成以上,以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虽然Woolworths和Coles依然占据主流客群,
但在顾客满意度上,Aldi已经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最佳超市,
尤其在 “性价比” 方面,更是遥遥领先。
在生活成本压力下,现在澳洲消费者购物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 “多超市购物”——先去Aldi采购基本品项,再前往其他超市捡特价,
再加上一些人开始尝试Costco、Reject Shop,甚至是亚马逊这类新兴渠道。
此外,疫情后线上购物飞速增长,如今Woolworths线上销售占比已达12%,Coles约为10%。
大家也越来越倾向于少量多次的 “菜篮子式采购”,而非传统的 “推车大扫货”。
在环保、便捷、即食产品的推动下,许多超市还开始设立寿司吧、咖啡区等新型服务,试图打造“一站式生活中心”。
可以预见,未来的超市之争,不再只是商品的较量,而是 “价格、便利与体验” 的综合比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