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电动车企发明了“说真话罪”(组图)
电动汽车根本就不是新能源汽车。
弯道超车就是个无知的笑话,汽车的电动驱动技术是19世纪的“老发明”。
1881年,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夫·特鲁维制造了第一辆可上路的三轮电动车。
1900年美国汽车市场中,电动汽车占比高达38%,远超内燃机汽车的22%。此时的电动车因安静、易操作,成为上流社会女性首选,甚至出现换电服务、插电混动等“超前”商业模式。
1912年,纽约90%的出租车为电动车,欧美邮政系统也大规模使用电动货车。
早期电动车因铅酸电池续航短(约80公里)、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逐渐被燃油车取代。1912年凯迪拉克首次引入电启动技术,解决了燃油车手摇启动的弊端,加速了电动车的衰落。亨利·福特通过T型车量产压低燃油车成本(1912年燃油车售价650美元,电动车高达1750美元),彻底改变市场格局。
现代电动车与百年前的核心技术均为“电池储能+电机驱动”,仅电池材料从铅酸升级为锂离子,能量密度提升,但未改变电能驱动的本质。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新能源通常指氢能、生物质能等非传统能源。电能本身属于二次能源,其清洁性取决于发电方式(如煤电仍占全球发电量的35%),因此电动车是否环保需结合能源结构综合评估。
部分学者认为,电动车仅是“能源载体”的迭代,而非能源形式的创新,真正的“新能源”应指向氢燃料电池等完全脱离化石能源的技术。
中午小睡,做了个梦,菜市场上几位主妇围着一筐鸡蛋争吵。甲说:"这蛋壳太薄。"乙说:"蛋黄颜色浅。"摊主闻言勃然作色,抄起喇叭宣布:"这两位犯了'说真话罪'!"围观群众立即架起道德十字架,将鸡蛋的批评者绑在耻辱柱上烤成荷包蛋。
这荒诞梦境,很像某些电池车企对待消费者的现实写照。
北宋奸相秦桧发明的"莫须有"罪名,历经千年淬炼,在21世纪脱胎换骨成了"说真话罪"。某电池车企的拥趸们手握放大镜,在消费者反馈里寻找"异端邪说"。
一位车主贴出冬季续航实测数据,证明实际里程比官方标注少了38%。帖子存活不到两小时,发帖人账号就被标注"行业黑手",评论区涌进三百多条"不懂技术""阻碍环保"的指责。更魔幻的是,三天后该车企法务部发布公告,称对"恶意抹黑者"追究法律责任。这场闹剧揭开了新时代的荒诞剧幕布——在这个剧本里,说真话成了头等重罪。
他们像中世纪的宗教裁判官,把每个提出疑问的人绑上言论火刑架,毕竟,烧死异端比改进产品容易得多。
这些现代猎巫者深谙"鸡蛋里挑骨头"的奥义。某车主说车门缝隙能塞进信用卡,信徒们立即论证信用卡厚度与空气动力学的关系;有人吐槽车机系统死机频繁,护法们转而讨论重启按钮的工业设计美学。当实在挑不出毛病时,便祭出终极杀招:"你根本不懂造车!"仿佛汽车工程师都是通晓量子力学的先知,凡人连评价冰箱制冷效果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魔幻现实背后,藏着商业利益的炼金术。车企老板们把消费者变成信徒,将产品缺陷炼成不可亵渎的圣物。社交媒体上活跃的"水军",实为精心豢养的鬣狗,随时准备撕咬任何动摇信仰体系的言论。
某品牌电池车社区管理员亲口承认,他们雇佣的"舆情管控团队"每天要消灭3000条"不和谐声音",效率堪比文字焚化炉。
更吊诡的是,这些卫道士往往开着满身毛病的新能源车。有人方向盘跑偏却坚信是地球自转导致,有人充电时跳闸仍歌颂这是"智能断电保护"。
他们用行为艺术演绎着现代版"皇帝的新车",明明看见皇帝光着屁股,还要高喊这袭空气长袍采用了纳米隐形科技。这种集体癔症,堪比股市里高喊"这次是牛市"的韭菜们。
真正的科技信徒应该明白,所有进步都始于质疑。
特斯拉早期车主曾集体起诉马斯克续航造假,倒逼出更精准的电池管理系统。历史证明,用封口费包裹的缺陷终会爆炸,而真诚回应质疑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当某车企忙着给批评者戴高帽时,竞争对手的工程师正在实验室解剖这些"罪证"。
某次行业论坛上,有位退休工程师说了句大实话:"造车和养鸡差不多,母鸡下完蛋总要叫几声。现在某些老板不仅不准母鸡叫,还要给说鸡蛋有腥味的人判刑。"满座哄笑中,几家电池车高管的脸色比坏掉的皮蛋还难看。
这或许揭示了荒诞剧的根源,当企业把市值看得比产品质量重要,用户反馈自然就成了需要消灭的杂音。
看着社交媒体上此起彼伏的"猎巫运动",忽然想起明成祖朱棣的创举,把反对迁都的大臣舌头钉在城墙上。
六百年后,数字城墙上的赛博钉子依然在寻找说真话的舌头。
这场荒诞剧终将迎来时间的审判。当车企把法务部变成消音器、将用户反馈视为病毒时,他们其实在亲手埋葬自己。
韭菜们确实很傻很天真,但请记住,你们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