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加关税!供应链难逃扫射,中国半导体出路何在?(组图)
这轮关税战爆发以来,半导体便一直是各方关注重点,尤其是4月12日特朗普签署豁免备忘录后。
根据当时美方公布资讯,获关税豁免的产品类别共20个,除智能电话、电脑和晶片,还包括太阳能电池、平面电视显示器、记忆卡及用于储存资料的硬盘等。且这项豁免还扩展至半导体制造设备,这对台积电(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等全球晶片制造商格外重要,此外录音设备、资料处理机器和印刷电路板组件等亦在豁免清单内。
对此消息,不少声音第一时间解读美国「终于认清现实」,毕竟相关产品不只关乎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也是美国科技巨头念兹在兹的企业利益。不过白宫当时表示,特朗普希望确保相关企业有时间将生产转移到美国,所以才会有豁免的相关决策,且特朗普也将启动对于半导体的新贸易调查,未来或对该行业征收新的特定关税。
果不其然,当地时间4月13日,特朗普再表示,将就国家安全展开关税调查,半导体和整个电子产品供应链是重点,又指11日并非公布向电子产品「豁免关税」,而是将其归入不同的关税「类别」。此外特朗普也澄清,自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仍要支付3月开始生效的20%「芬太尼关税」。
往复之间,半导体似乎还是无法外于这波关税战,而这不仅会冲击全球供应链,也可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4月12日,图为特朗普在飞往佛罗里达州的转机上回应传媒问题。(Reuters)
牵一发动全身的半导体供应链
4月2日美国宣布「对等关税」时,尽管特朗普将半导体排除在外,业内却没有欢欣鼓舞,毕竟半导体产品广泛存在于不断扩充的消费商品清单,且多数晶片都是间接进口到美国,因此包含晶片的众多产品价格上涨,还是可能打击晶片需求;且当时业内就已得到消息,特朗普政府可能准备对半导体、制药以及关键矿产等行业征收单独关税,为此各方都不敢过于乐观。
回顾2024年,美国的晶片进口总额约在820亿美元左右,其中多数晶片都是「间接进口」:先在海外完成制造、封装,接着被装入运往全球各地的电子产品中,美国也是目的地之一;甚至许多美国本土制造的晶片,也会被送往中国大陆、台湾或东南亚进行最终组装,之后再出口给终端客户。
这种间接性虽然有机会缓冲关税狙击造成的伤害,但面临广泛的关税扫射时,也无法回避供应链整体遭受的巨大冲击。而这未必利好美国,尤其是科技巨头。
例如在特朗普一开始的「对等关税」清单中,东南亚成了重灾区,其中越南就将被征收46%的对等关税,是特朗普关税清单中最高的税率之一。而这一框架套用半导体领域,结果就是在越南组装、生产的苹果(Apple)供应链企业受损,其中当然也有不少中企。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其中日本、韩国、台湾、越南和柬埔寨都榜上有名。(X@RapidResponse47)
例自2012年起,歌尔股份就成立了歌尔电子(越南)公司,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2019年又成立了歌尔科技(越南)有限公司,主要生产AirPods、智慧手机、无人机等产品。无独有偶,立讯精密也于2016年在越南北江省投资设立越南子公司——立讯精密(越南)有限公司,此后陆续在越南北江省、义安省等地设立立讯精密(云中)有限公司、立讯精密(义安)有限公司并建设生产基地,主要为苹果生产AirPods、iWatch、TWS等产品。
此外半导体在当今各种电子产品中占了很大比重。例如,半导体元件通常占智慧手机、笔记型电脑和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25-40%,占电竞型笔记型电脑和游戏机等高性能游戏装置的35-50%。在汽车领域,半导体含量为20-30%,由于碳化矽(SiC)和氮化镓(GaN)等先进功率半导体,电动汽车所占比例甚至更高。
对于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而言,半导体含量则更为可观。伺服器和资料中心设备的成本中,50-70%是用于半导体,包括处理器、内存和网路晶片;工业应用设备和网路设备(包括5G基站和Wi-Fi路由器)也包含15-60%不等的半导体元件。
当然,目前越南被加征的关税额已降为10%,但观察前述背景就可以发现,由于半导体相关供应链遍布全球、其相关商品复杂多元,加征关税的结果就是提高生产成本,并且反映在最终的销售价格上。
而光是2024年,美国就进口了约5,210亿美元的机械、4,78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以及3,860亿美元的汽车。这些产品通常含有大量晶片,要是消费者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购买,晶片销量必然下滑,结果就是晶片制造商的收入和增长率降低,进而对利润和股市估值造成冲击。
当然,这能否迫使晶片制造商扩大在美生产,恐怕不仅受生产条件与环境限制,还需要时间孵化。但在当前关税扫射下,相关产品大体都是先出口到亚洲供应链,随后才以被加征关税的商品形式重回美国。而由于晶片制造商及其客户预期价格上升会导致消费需求变弱,供应链可能迎来一波「订单取消潮」。这就是为何「对等关税」公布后,美股的大型科技股都应声下跌:亚马逊跌超6%,特斯拉(Tesla)跌超5%,苹果下跌4.72%,Meta跌超4%,英伟达(Nvidia)下跌3.88%,微软下跌3.85%。
整体来说,不论有无再加征新关税,光是「对等关税」的宣布,半导体产业就已在劫难逃。
特朗普向各国大规模课征关税,最近有些美企因此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X@CBSMornings)
中国的危机或契机
而中国由于已经宣布对等报复,因此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1月13日发布的统计资料,2024年全年,中美贸易额为6,882.8亿美元,按年增长3.7%。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5,246.56亿美元,增长4.9%。
按照商品类别来看,机械电子类产品、农副食品类、能源类产品、化学品与化工品、运输设备类产品、精密仪器、塑胶/橡胶及制品、金属及制品、木材/木浆、金属矿产(铜为主),是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前十大类别。而在机械电子类产品中,积体电路、发动机及零部件、半导体制造设备及零部件、阀门/轴承、通讯/音像设备及零部件,进口额占比分别为 7.21%、4.57%、2.74%、1.26%、0.90%。
总体来说,农产品、能源、机械电子为美国对华出口的三大核心领域。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及中国多元化采购策略,2024年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半导体、电子设备等高科技产品进口金额占比最高,反映了中国对美国高端制造业的依赖。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开打关税战,中国半导体将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设备与技术获取难度加大。其中,美国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泛林集团(Lam Research)等企业占据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约40%份额,加征关税后,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进口成本或增加50%以上。
其次,进口成本增加。英伟达H20晶片、德州仪器(TI)类比晶片等美国产品价格优势削弱。关税增长会直接推高中国企业采购成本,依赖进口的企业可能面临利润压缩。美光HBM3、三星DDR5 内存等产品关税提升,中国伺服器厂商可能增加国内存储的采购量。
2025年4月8日,美国新泽西州港口货柜码头全景。在对中国实施104%关税之前,美国港口的活动明显增加。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关税,以回应中国的报复。(Getty)
也就是说,因为中国大陆在部分半导体设备领域对美系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所以随着美国出口管制措施逐步收紧,叠加当前关税政策影响,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进口美系设备成本急剧攀升,部分晶圆厂采购计划受阻,这对中国半导体制造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节奏造成干扰;另一方面,美系设备供应稳定性存疑,一旦供应链中断,中国晶圆厂生产运营将陷入困境。
不过,挑战之下亦有机遇。中美关税战短期内虽会加剧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阵痛,但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将促使中国半导体加快国产化进程,推动技术自主化和产业升级,且行业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具备技术壁垒、产能布局多元化的企业将能脱颖而出。例如中芯国际、华虹等企业,随着国产设备厂商技术与服务的不断成熟,设备国产化比例本来就逐年提升,经过这次关税战冲击,国产化率必然有增无减。
而这也解释了,为何这波关税战开打后,有不少中国国产半导体公司股价直接涨停,市场看好背后不只有政策的利好,更有公司的实体业绩支撑。
其中北方华创作为Top10中唯一的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2023年首次进入全球Top10,2024年排名由第八上升至第六,其产品覆盖刻蚀机、PVD、CVD、氧化炉等核心设备品类,有望承接更多国内晶圆厂订单,加速产品反复运算升级。
中微公司专注于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研发生产,其刻蚀设备在国内市场已取得一定份额,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将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华海清科在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领域具备领先优势,随着国内半导体制造产业对CMP设备需求增长,华海清科将受益于国产化趋势,提升市场占有率。
此外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报告,2025年中国晶片设备市场规模预计降至380亿美元,按年暴跌24%,且2026年将进一步下滑5%至360亿美元。这一数据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消费市场的地位虽未动摇,但进口依赖度可能会明显降低。
整体来说,中国半导体产业难逃特朗普「对等关税」冲击,却因为本身的市场优势、生产能力,所以有机会在「国产化」的道路焕出新生。当然,这场博弈短期胜负难料,打铁还需自身硬则是现实原则,对中国如此,对美国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