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习普会的三个维度:战略利益、肢体语言与“和平使者”(组图)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时机不同寻常
一方面,俄乌战争已经超过一年,开战之初外界推测双方实力悬殊,俄罗斯可很快取胜,但在胶着中,俄在战场上一度显露败相;
另一方面,习近平在去年开启第三任期后,在外交上异常活跃,不仅不再“韬光养晦”,甚至还当起“和平使者”,撮合沙特与伊朗重新建交,似乎有意携此势能促成俄乌停火。
这次访问,心态也不同寻常
普京虽然在战场上只面对乌克兰军队,但实际上几乎与整个西方世界为敌,经济制裁下还要负担沉重的军费开支,曾经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甚至开始借助伊朗提供军事装备;
另一边,去年二月西方国家纷纷抵制北京冬奥会,普京亲身前往,与习近平高调确认了双边友好的关系,回国不久就入侵乌克兰,之后各种渠道的信息显示,中国对此“震惊而尴尬”,并在G20峰会上隐晦地谴责俄罗斯。
这次不同寻常的访问已经结束,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西方如何看待这次访问?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俄乌局势是否会随之改变?BBC中文综合各方报道、西方智库,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访问本身体现中国对俄支持
对于西方观察者而言,习近平能够成行本身,就在“展现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
这并不奇怪,普京和习近平过去十年交往频密,他们有着相似的世界观,都拥护多极世界的理念。会谈结束后,在莫斯科的街边,习近平道别时说,“这也真是百年变局之一部分,我们共同来推动。”这句话被西方媒体广为报道,成为他们友谊的最新证据。
随着战事胶着,莫斯科对北京的依赖愈发严重,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加布耶夫认为,无论是俄罗斯国内政治,还是外交、经济政策,都围绕着战争展开,当俄罗斯痴迷于摧毁乌克兰,他需要武器、资金和一条经济命脉。
尽管中国没有在战争爆发后旗帜鲜明地选边站队,但也没有响应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同时加大对俄罗斯能源的购买力度。
图像来源,KREMLIN POOL/SPUTNIK/EPA 习近平称,中俄关系“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前途命运至关重要”。
“中国通过这次访问,巩固了中俄同盟。而在未来中美竞争会加剧,并将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届时将需要这一同盟关系。”新南威尔士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高级讲师科罗廖夫(Alexander Korolev)向BBC中文介绍,这次访问前,刚刚召开美英澳三边安全协议(AUKUS)会议,由美国(US)领导,澳大利亚(AU)和英国(UK)参与的军事外交安全同盟,这个会议明确发展核潜艇是为了遏制中国威胁。
“这使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位置极不稳定,从而需要巩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罗廖夫认为,此外对中国还有很多好处,在战略上美国有能力封锁马六甲海峡,而中国可以借助俄罗斯避开马六甲,获得安全的陆路能源、军事技术、农产品等资源的供给线。
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会谈,在很多议题上两位领导人可以一拍即合,尤其在促进经贸合作上,但实际上两国关系也并非去年所声称的“不设上限”。实际上,在双方高调宣布“不设上限”后仅仅几周,中俄就遇到了双方关系的“上限”——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尽管美国称中国至少考虑过;此外,在普京做出核威胁后,中国也不点名地批评了这一行径。
换言之,北京的态度是,两国合作需求再强烈,但利益冲突时,不好意思,中国优先。
俄罗斯当然明白这一点,最近一期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政论节目中,少见地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俄军事专家米哈伊尔·霍达列诺克 (Mikhail Khodarenok) 说,“在习主席访问莫斯科之前,我们的一些专家过于兴奋,甚至兴高采烈,但中国只能有一个盟友:中国自己。中国只能有一套利益:亲中国的利益。中国的外交政策完全没有利他主义。”
“中国将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俄罗斯一直是乌克兰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于洁向BBC表示,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由利益而非价值观决定。即使中俄关系,也主要基于对美国霸权的共同不满。近年来,通过深化双边合作,它们已经拥有了可以制衡美国的大国地位。
“习近平此行的目标是维持与俄罗斯的现状,而不是进一步靠拢,或为新的合作铺道。”于洁称。
肢体语言展现中俄力量失衡
相比以往,中俄关系也并非看上去那样等量齐观——在打仗的是俄罗斯,被西方孤立的是俄罗斯,而俄罗斯的经济规模仅为中国的十分之一。
西方从官方到媒体都由此认为,中国政府对俄罗斯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颇为有趣的一个观察视角是肢体语言。
总部设在新加坡的Influence Solutions公司董事总经理梁凯伦(Karen Leong,音译)告诉路透社,习近平在伸手与普京握手的一瞬间抢先一步,表明“尽管他是访问莫斯科的人,但他是将在双方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两人的肢体语言也在传达信息。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肢体语言和领导行为专家路易丝·马勒也持类似观点,他指出,习近平将自己的手放在普京的手上面,这可能表明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
当他们坐在一起通过翻译进行礼貌性交流,互相问候“亲爱的朋友”时,马勒说,普京耷拉着脑袋,抖动着腿,握紧拳头,看着地板,暗示着潜在的焦躁。坐在旁边的习近平则显得“沉稳而自信”。
梁凯伦也注意到普京的抖动,与外在的轻松举止形成对比。“如果你把它与习近平放在一起,习近平是一个沉着的政治家,很威严,有很好的眼神交流,他(习近平)看普京,就像一个大哥哥看着自己年轻的伙伴。”70岁的普京实际上比习近平大几个月,而且执政时间是习近平的两倍多。
梁凯伦说,不过习近平坐下来的时候异常频繁地眨眼,表明他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韩国身体语言实验室主任金馨熙(Kim Hyung-hee,音译)表示,两人握手时紧握的程度,以及两人试图避免目光接触,都在表明这份关系对两人来说都有很强的利害牵扯其中。“他们对这次会面有很高的期望。你可以看到现场的紧张气氛——于是你知道,政治中没有真正的朋友。”
“和平使者”,还要画个问号
不容忽视的是,习近平带着另一场重大外交胜利的势能而来。不久前,在北京的撮合下,势同水火的中东两个强国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在对外关系中,更倾向于经贸往来,而非政治或外交上的利益交换,面对几乎所有区域纷争,几乎都尽可能地置身事外,即便是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
沙特和伊朗恢复关系,背后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对伊朗的影响力,而如上所述中国对俄罗斯也同样有不小的影响力。这让西方观察者们不得不至少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在访问莫斯科后是否能促成俄乌停火。
中国在明面上也是这样呼吁的,它提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12点立场”,但其中并没有具体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有观点就此认为,中国的中立站位是幌子,因为俄乌继续战争才符合中国利益——一方面一个军事实力强悍的邻国被不断削弱,另一方面敌视自己的西方国家的资源也在战争中被吞噬。
不过,和平对中国也有好处,但前提必须是中国促成的。如果在中国的斡旋或施压下,达成俄乌停火,甚至俄罗斯撤军,再加上此前的沙伊和解,将为习近平加冕“和平使者”的称号,将有助于提振他日渐负面的国际形象。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 于洁认为,下一个观察节点是习近平与泽连斯基是否会通电话。
但“和平使者”没那么好当。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于洁分析,普京和习近平会谈结束,对于北京在乌克兰的“和平计划”的下一步行动,似乎没有达成一致。
从字里行间可以分析,习近平称他与普京的会谈是“友好、坦诚和开放”的,暗示北京和莫斯科之间可能仍存在一些分歧。
至于普京,他表示,“只要西方和基辅准备好,中国和平计划的许多条款都可以作为解决乌克兰冲突的基础”——俄罗斯总统非常清楚,西方和基辅集体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提议。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访俄期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突然访问乌克兰,这给前者带来不小压力。如果中国提出的和平建议没有任何结果,那么将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位也试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东亚领导人进行比较。
问题的答案正在徐徐展开,下一个观察节点是习近平与泽连斯基是否会通电话,自俄罗斯入侵开始以来,两人一直没有说话。美国的官方态度则比较复杂,一方面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表示,“如果他们两人会谈,那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12点和平方案”不屑一顾,称现在停火将锁定俄罗斯已占领领土的成果,另一方面还给普京更多时间重整军队。
于洁进一步解释中国面临的复杂形势——俄乌战争使西方国家多年来罕见地团结,同时中美关系跌入谷底,中国不得不考虑如何避免疏远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因此中国竭力避免明确表态。说到底,这场战争不是中国的战争,而习近平与泽连斯基的潜在通话,可能是维持这种微妙平衡所必需的。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