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05日 17.4°C-19.7°C
澳元 : 人民币=4.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22小时前 来源: 一条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中国,

有上千万的年轻人在默默经历

一种最难以忍受的痛苦——父母离世,

而他们却不被看见。

年轻子女被期待“坚强”、“节哀顺变”,

长时间沉浸于哀伤被视作不正常,

公开谈论哀伤不合时宜,

不得不隐藏哀伤。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

因为母亲的突然离世,

90后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

开始关注丧亲年轻人这个群体。

她花3年时间,对谈44位丧亲年轻人,

又花了4年时间,整理书稿和寻找出版可能,

最终,《与哀伤共处》这本书在今年“出生”了。

她发现,

年轻丧亲者不仅要经历情绪层面的问题,

也会面临巨大的认知冲击与身份转换。

他们的哀伤永远不会停止,

因为“哀伤是爱,你爱一个人多久,就会哀伤多久”。

3月,一条对谈了一位失去双亲的95后,

以及李昀鋆博士。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2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3

儿时的小宋和母亲

小宋,26岁,重庆人

2021年对小宋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那年她22岁,即将大学毕业,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年初,她开始忙于本科毕业论文。3月,51岁的母亲确诊卵巢癌中期,医生预测只能再活两年。4月底,被抑郁症折磨5年的父亲自缢身亡,年仅53岁。

她从没想过父亲会以这种方式离开。“他虽然有抑郁症,但妈妈性格积极开朗,一直鼓励开导爸爸,我以为他会好起来。但妈妈患癌对爸爸打击太大了,导致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最后他也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是她第一个找到了父亲的遗体。 “那天下午他说出门散步,几个小时都没回来,我当时就有不好的预感。我在家附近的树林找到了他,看到他脖子上的钢丝,我一下子浑身发麻。救护车来了之后,跟我们说已经救不回来了。后来那块地方被警察围起了警戒线,至今也没有谁去取下来,可能是觉得晦气。”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4

父亲的葬礼

从未经历过直系亲属离世的她,还没来得及悲伤,就稀里糊涂地被推着往前走:瞒着爷爷奶奶挨个通知亲友、去警察局录口供、举办葬礼……独自在三天内做完一切后,她不得不匆匆回到母亲的病床前——治疗方案需要她决策,化疗需要她陪护,母亲的情绪需要她安抚。

在外人看来,她坚强又乐观,把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实际上,我每天起床就开始哭,哭到大脑缺氧,头痛欲裂,然后吃一颗止痛药,洗个澡,打起精神,去医院陪妈妈。

“那时我还在写毕业论文,经常在住院部嘈杂的走廊上跟老师打电话。我从小到大都觉得当独生子女真好,可以得到父母完整的爱,但那一刻我特别希望有个兄弟姐妹,哪怕能分担一点也好。”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5

小宋在医院陪伴母亲

母亲动了3次手术,进了2次ICU,终于在两个月后出院回家,接下来是每三周一次的化疗。小宋请了两个护工,分别做饭和照顾母亲起居。

闲下来了一点,她的大脑却开始反刍父亲的死亡。“我常常会做一个噩梦,就是爸爸试图自杀,我救下来了,他又自杀,我又去救,一直循环,直到惊醒。”

她被诊断出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我每天只能睡着四五个小时,瘦了十几斤,头发掉了很多,一出门就开始头痛。我开始吃抗抑郁的药,但我怕妈妈担心,就说我是睡不着,开了点安神的药。好在吃了半年后,我就好多了,可以停药了。”

小宋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善良、真诚、优秀的人,他们非常相爱,也非常爱我,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从小到大,我所有想要的东西他们几乎都会给我,我所有的决定他们也都会支持。”

本以为这种幸福会永久持续下去,但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患癌打破了她的幻想。“为什么爸爸这么善良的人会莫名其妙患上抑郁症?妈妈非常注意健康,早睡早起,每天运动,吃得也很清淡,为什么是她得癌症?难道这就是命吗?”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6

电视剧《请回答1988》剧照

母亲的癌症进展很快。第一期化疗结束后不到一年就复发了。“我看着她身体越来越差。从一开始出门能坐地铁,到只能打车,到只能在小区里走走,到后来完全下不了床。每天你都清楚地明白,此刻就是最佳的状态,你最好把握当下。”

现在回想起来,她很庆幸那段时间陪伴在母亲身边。“我们什么都聊,从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到复盘我和她的每次吵架。我第一次觉得,我和妈妈的关系这么坦诚。”

经历多次复发与转移,小宋的母亲瘦到了只有90几斤。她坚持了三年半,最后在2024年一个夏日的深夜停止了呼吸。

“我当时其实并没有特别悲伤。一是我已经为这一刻做了三年多的准备,我早已接受了这样的结局;二是妈妈太痛苦了,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痛,拜托快点让我死吧’,那是她离世的三天前。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暗暗祈祷,快点让妈妈解脱吧,我不想自私地祈求她多陪我几天了。”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7

小宋现在在上海生活

父母的去世彻底改变了小宋的人生走向。“我原本计划本科毕业后,去法国或者美国继续读书。现在我来到了上海上班,我几乎不回重庆,那边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东西,未来我也不知道去哪里,走一步看一步吧。”

在新的城市,她并没有刻意向周围的人隐瞒家里的事。“新认识的朋友问起我父母,我会随意地提起,哦,他们都去世了。大家的反应都很一致,通常是愣两秒,然后低头沉默。同龄人没经历过这种事,不知道说什么。”

“也有人对我说,你好坚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知道他们是好意,但我并不喜欢这些话,甚至会有点愤怒。我难道连不坚强的权利都没有吗?你又没经历过,凭什么轻飘飘地说会好起来?”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8

母亲去世第二天,小宋读到一首很打动她的诗

“你所能做的,是些小事情,诸如热爱时间,思念母亲”

有时她也安慰自己,父母早早离世,会不会也是一种“好事”? “至少你自由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再也不会有替他们养老的压力了。并且你再也不担心他们会去世了。妈妈生病那三年,我最害怕的就是突然有电话打进来,因为可能是妈妈有突发状况了。”

在父母接连去世前,她曾幻想过父母的去世,“那时我认为,如果父母去世了,我肯定承受不住。但当事实砸到头上时,你只能去面对,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强大。现在我常常想,连这些事情我都能熬过去,除了我自己的死亡,还有什么是真正可怕的呢?”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9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0

李昀鋆

像小宋这样经历一方或者两方父母去世的年轻人,在中国有上千万。这是“哀伤”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方向的哲学博士李昀鋆,根据中国人口死亡率推算的数据。

2016年,24岁的李昀鋆开始做丧亲研究。用她的话来说,这项研究的起源是“自私”——她在2014年失去了母亲。

“7月25日,正在学校自习的我突然接到了哥哥的电话,得知母亲中风入院。当我匆忙赶到医院时,母亲已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四天里,母亲始终处在昏迷之中,而我每天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被允许守在她的病床旁。”

“即使我固执地不肯离开医院寸步,即使我卑微地向自己知道的所有神灵祈求母亲可以醒过来,然而四天后,我还是失去了我最爱的妈妈。”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1

电视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剧照

“葬礼后,我正常地继续着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习,考雅思,顺利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外表看起来一如从前。而实际上,我的哀伤从未‘过去’。”

令李昀鋆更为心寒的,是父亲在三个月后就开始相亲了。“我妈去世半年后的春节,一个嫂嫂突然跟我说,鋆鋆,你要接受那个阿姨,她挺好的。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一种被背叛了的感觉,我那么痛苦的时候,原来你已经忘记了妈妈,你居然在相亲。”

她感到孤立无援。“我想知道死亡、丧亲和哀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想知道我的母亲现在究竟在哪里,过得好不好。我无法忘记她,或是放下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独自一人继续活下去。我想给自己找一个答案。”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2

李昀鋆曾因为母亲去世“痛恨”自己

她将这项研究称为一场赌博,“完全不知道能否找到其他丧亲者”。

起初,她在熟人网络里广撒网。结果朋友们要么不认识丧亲者,要么认识,但不好意思开口询问。“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公开谈论哀伤不符合规范礼仪。”

最终她在公众号发了篇公开招募信,几天内就有191位丧亲者报名。“其实很多人都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但找不到渠道。”她与其中65位进行了访谈,包括《与哀伤共处》中的44位,他们平均19岁时丧亲,25岁时接受采访。令她惊讶的是,很多受访者都是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经历。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3

2016年,李昀鋆经历了一场严重车祸

左脸骨头碎了,左脑内部出血,住院19天

这件事让她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丧亲研究都并非主流,以年轻人为研究对象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几岁了,不是小孩了,可以去承担这一切了,旁人没有什么哀伤支持或者空间给你。你也觉得自己好像应该更坚强一点。”

“对于五十岁来说,你已经有更加稳定的东西,比如家庭、事业、生命意义,你的人生寄托全部建立起来了。父母去世的冲击力可能会更小一些。”

“但二十几岁的时候,尤其是中国人,你跟父母处于还没有完全分离的状态,还没准备好父母离世,就直接失去了你最重要的情感和依附的对象,这种失去会对你看待世界、生命和人际关系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4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5

李昀鋆在朋友圈纪念妈妈,小狐狸是妈妈手缝的,小猪是李昀鋆定制的,胸前写着妈妈的生日

在香港时,李昀鋆从不向身边人提及母亲的事。“我很害怕同学在背后会怎么想我。虽然每年我都会在朋友圈纪念我妈妈,但我不会直接说,会留下一个隐晦的小线索。”

在她的研究者中,几乎每一位都像她一样,将丧亲深深隐藏。谈论到父母的死亡时,大多数人不会直接说“死”,更多是说“离开”或者“去世”,或者用“事情”这类中性词来替代。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6

李昀鋆在iPad上刻字:Time won't work(时间不会治愈)

12年前,戚先生的父亲在回家路上被人杀害。本科时,他鼓起勇气向室友提起这件伤心事,没想到室友竟有些不耐烦。从那时起,他就不愿再向同龄人敞开心扉。

陈小姐的父亲因为肺癌去世。为了不刺激母亲的情绪,她尽量避免在母亲面前提起父亲,回老家墓地看父亲时,也是独自一人。这样隐藏哀伤的结果是,有一天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她,“爸爸走了,你是不是不伤心?”陈小姐当时就有些生气,你想要我怎么样?如果我还特别伤心,控制不住的话,我们家要靠谁?

孔小姐的母亲告诫她,在相亲时,不要主动说父亲已经去世。“相亲程序里经常设置了一些择偶要求,比如不要单亲家庭的,丧父会被视为一种劣势。”

哀伤虽隐秘,却永不停息。“我们通常认为,哀伤是有一个期限的,葬礼后一两年你就该走出来了。但在访谈中,我发现,有8位的父母已经去世了5年以上,但依旧觉得很痛苦。其实,哀伤就是爱,你爱一个人多久,就会哀伤多久。”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7

李昀鋆

在哀伤研究里,大部分的学者都将“哀伤”视作单纯的情绪层面的问题,比如他们会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焦虑和不安、绝望……但她发现,哀伤的维度其实要广很多。

“比如说,大家会有一些‘认知上的失序’。现代医学的进步,让人们期待父母至少能活到七八十岁,陪自己走过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阶段。父母去世后,大家原有的认知被打破了,会首先想要找一个‘替罪羊’出来,可能是父母本人、自己、医院,最后会归咎到命运。但事实上,死亡里没有人可被责怪。”

“很多人会去追寻父母死亡的意义。在西方的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小点是,你能不能在失去中找到好处,比如说正面的个人成长,这对丧亲者能否接纳哀伤,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我发现在中国的情境下,这条行不通,他们很抗拒这一点,他们可以接受的益处是对家人的益处,比如父母终于解脱了,或者对医学事业的益处,但不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好处。”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8

李昀鋆曾在英国偶然看到一位母亲的墓地

上面的字很打动她,“你永远在我们心中”

哀伤的维度,也包含年轻人身份的改变。我是谁?我又要怎样度过接下来的一生?

“很多人反复提到他们过去如何遵循父母的期待来规划人生,使父母开心、满足,也是他们认定的人生价值所在。但当父母离世后,尤其是去世的是与他们关系更亲密的一位,年轻子女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迷失了自我。”

缺乏安全感,也是丧亲子女生活中的关键词。母亲去世后,郑小姐总是有意识地阻止自己特别喜欢上一个人。因为只有这样,当伴侣离世时,她才能减轻那份难以承受的悲伤。“如果对一个人投入过多,万一他死了,我怎么办?”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19

演员谭松韵在综艺上谈妈妈车祸去世

李昀鋆的很多研究对象是独生子女,他们要经历的冲击会更加强烈。“我会幸运一点,因为我有一个大我很多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会顶在前面,在葬礼我可以任由自己哭得很夸张。而独生子女,他们看到另一位父母很崩溃的时候,就必须压抑自己的哀伤,必须把整个治丧过程中的任务完成得很好。”

“独生子女会害怕另一位父母去世,会去有意识地去照顾。很多年轻人可能放弃了读硕士的安排,或者即使经济状况不好,也会选择把父母接到身边来,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20

读博时,李昀鋆在一门关于丧亲的课上写下对课程的期待

“我想知道如何和哀伤共存。我的哀伤似乎不会停止,

我爱的人也不会回来,我每天都很痛苦。”

在丧亲经历中,男性和女性的差别也很大。“44位访谈者中,33位是女性,只有11位是男性。其实在整个社科类的研究中,女性的参与度都是更高的。”

“女性更会宣泄自己的情绪。男性不太会哭,11位里面,泣不成声的只有一位。其实男性的表达也是很痛苦的,有很多情绪在里面,但他不会直接用哭宣泄出来。”

“在紧急期的状态里,男性会有愤怒,会对自己,甚至去世的父母愤怒,你怎么自己走掉了?好像父母可以选择一样。但女性很少会有愤怒的情绪。”

“在亲密关系的期待上面,男性会希望独自承担,把这个事情扛起来,他的哀伤的转换,就是以后要对自己的小孩好一点。而女性在这个经历里就会开始疑问,我为什么要投身一段婚姻,投身一个家庭?尤其是如果去世的是母亲,父亲很快就再婚的情况。”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21

在结束实习后,李昀鋆染了一头粉发庆祝

在做研究前,李昀鋆也有过期待,或许自己在结束研究后,看待世界的想法会不一样,情绪能有巨大的释怀。“但我失望了,我依旧觉得很痛苦,我依旧拒绝接纳母亲的死亡,她的死亡是不公平的,我拒绝接纳‘她已经走了,你要好好生活’的这种说法,但我接纳了我的这些不接纳。”

在研究的过程中,她也意识到,自己愿意成为一个陪伴其他哀伤者的人。最近,她刚结束了香港一家提供哀伤辅导的机构的实习工作,服务的对象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除了年轻人丧亲,人生不同的阶段经历丧亲,都是需要被关注的,流产、失独父母、丧偶……”

“在这段实习中,身体和精神都很痛苦,但心灵感觉很快乐,确认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22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23

电影《破·地狱》剧照

Q:一条  A:李昀鋆

Q:您将哀伤分为哪些阶段?分别有哪些表现?

A:我将哀伤分为三个时期:哀伤初显期,此时是在消化父母过世的消息并进行葬礼,崩溃的反应不会立刻出现;强烈哀伤期,可能要等到葬礼结束一个多月后,哀伤反应集中爆发;后哀伤时期,哀伤强度更加平缓,频率没有那么密集,然而因为我们不可能放下逝者,也因环境的影响,这份哀伤会不断循环。

当然,这样的划分只是一个观察视角,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哀伤历程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轨迹。

Q:如果我经历了丧亲,我应该如何“自救”?如何与哀伤共处?

A:首先请记住,哀伤不是病,它不需要被疗愈。哀伤是爱,是因为我们想要继续爱父母,即使他们已经离开了。

在哀伤的三个阶段,我们都有一些可以做的以及避免的“危险因素”: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24

对于周围的人,丧亲者可能不得不要做一个“教育”的工作,因为大部分人不是不关心你,而是不知道怎么做。比如我在和先生相处中,如果我今天想妈妈了,我哭了,我就会告诉他,你现在应该来抱一下我,你可以问一下我,想到妈妈什么,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不需要去解决我的问题,但我需要你听到我的哀伤。

当一位95后独生女,独自面对父母离世(图) - 25

电影《入殓师》剧照

Q:如果我的朋友经历了丧亲,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A:我们太依赖语言了,太希望通过说一些话去陪伴丧亲者。其实我们可以试着放下语言,改为用做的方式。

比如你的朋友父母亲去世了,你是不是愿意抽出时间陪伴TA?TA在葬礼上的时候很忙,你会不会有一些事情可以分担?你在这里,至少有一个TA认识的人在这里,TA可能都会安心一点。在葬礼结束之后,你会不会愿意陪TA一起吃饭?陪TA坐一坐?

我有一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丧亲者在经历亲人去世后,TA的朋友就陪了TA好几天。最后两个人在海边一起跑了个步,跑到一半,这位丧亲者的情绪开始强烈爆发,开始哭,TA的朋友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坐在旁边陪TA哭,默默接纳了TA的情绪。

尽量不要说一些所谓鼓励的话,比如“节哀顺变”,“会好起来的”。这种话看似是安慰,其实是评判、堵住丧亲者的哀伤。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