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05日 17.4°C-19.7°C
澳元 : 人民币=4.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11小时前 来源: 香港01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尽管市场对特朗普推出「对等关税」计划早有预期,但加征关税的幅度还是远超市场预期。特别是亚洲是「重灾区」,越南46%、泰国36%、中国34%、印尼32%、印度26%、韩国25%、马来西亚24%、日本24%。欧洲也未能幸免,其中,欧盟20%、瑞士31%。这「对等关税」是如何出来的呢?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1

特朗普政府似乎采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办法,即双方贸易差额/美国对其进口规模。对照此方法,进行了验证,中国、印度、韩国、日本的税率,与其特朗普政府公布的数据基本吻合,欧盟略有所差异。

看下来,这次「对等关税」方案具有三个特点:简单粗暴、无差异征收、保留谈判空间。

所谓简单粗暴,就是特朗普政府将贸易盈余认定为被对方征收的关税。简单一句话,你赚了我多少钱,我就要你付出多少钱。实际上,贸易盈余/赤字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有市场的原因,也是有政府的原因。

特朗普政府将贸易壁垒等非市场因素纳入关税核算,言下之意是美国的贸易赤字都是对方非市场因素制造的,因而美国政府也采取行政手段予以还击。这就是特朗普的风格,即简单粗暴,当然也是利己主义。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2

(01制图)

无差异征收,指的是对60多个经济体同时进行征税,而非像上一任期只针对中国。保留谈判空间,从对加拿大、墨西哥的策略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一直与特朗普政府保持沟通。

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方案并非是盲目的、毫无策略的,对英国、澳洲、新西兰等相对温和,对加拿大、墨西哥保留谈判空间,对亚洲国家和欧盟征收高额关税。

那么各国家会如何回应?报复?接受?协商?

加拿大、墨西哥这次得以豁免,定然会继续协商,大部分商品应该还是在USMCA框架下维持相对低税率。越南、印度、韩国、日本都将加紧与美国政府谈判,可能主动降低税率,以换取美国对其降低税率。

此前,越南政府领导人就赴美谈判,并主动下调了液化天然气和汽车等一系列产品的进口关税,其中,汽车的关税税率从最高64%下调至32%。越南政府还称,包括新鲜苹果、冷冻鸡肉、杏仁和樱桃在内的农产品进口关税也有所下调。但是,欧盟、中国与美国的谈判可能会陷入拉锯战,不排除报复性措施。

为什么特朗普政府实施「对等关税」?此前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已表明关税的三个目的:

其一,扭转美国贸易逆差,实现国际贸易平衡,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在行政令中,美国政府反复强调,美国经济因不公平的贸易遭受巨大的冲击,包括制造业衰退、工人失业、经济失衡等等。

其二,增加美国财政收入,降低联邦政府偿债压力,提高经济安全性。当前,在联邦税收收入结构中,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主体,关税占比极低,特朗普试图将关税占比提升至5%左右的水平。预计,「对等关税」直接创造7000亿美元左右的美国财政收入,但是,这项政策可能削减美国经济增长,从而给联邦财政带来一些损失。

其三,作为外交手段,解决边境安全、国土安全等问题。但,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3

美国2003年以来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Our World in Data)

首先看「对等关税」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其一,「对等关税」将短期内推高美国通胀率。其二,「对等关税」可能削减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关税被认定为一种交易费用,加关税将削减投资信心和经济增长预期。其三,将推高国际交易费用,加剧全球供应链割裂与经济分化。全面贸易战定然推高全球交易费用,那么谁将为此买单?简单来说,谁的议价能力弱谁买单。

特别需要小心的其实是韩国和日本。以汽车关税为例,按特朗普政府的说法,其对进口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旨在「重振美国汽车制造业」。通过提高关税,倒逼美国车企把设在墨西哥、加拿大、韩国等地的生产线迁回国内。同时,借助关税手段和美国消费市场,设法将日系、韩系、欧系车企在美国本土投资设厂。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4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占领」美国市场,美国政府就拿出关税和配额「大棒」,逼迫丰田、本田在美国建厂。图为一名男子路过东京车展的一个丰田标志。(Reuters)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占领」美国市场,美国政府就拿出关税和配额「大棒」,逼迫丰田、本田在美国建厂。据日本汽车协会数据,目前,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生产的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从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数量。2024年,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生产了330万辆汽车,而从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为131万辆。

特朗普的威迫,效果立马就出现了。就在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的前一天,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就宣布,从2025年到2028年,计划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建设汽车工厂,到2028年实现年产120万辆汽车,并提高汽车核心零部件在美国的国产化率。同时声称,这是现代汽车集团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超出了过去30多年在美投资的总和。2024年,韩国现代和起亚在美国共销售177万辆汽车,其中在美国本土生产了63万辆。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5

2025年3月24日,现代汽车董事长郑义宣(Euisun Chung)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白宫发表讲话,美国总统特朗普和路易斯安那州长兰德里(Jeff Landry)也在场。(Reuters)

但很显然,特朗普是瞅准了日韩汽车工业这块「肥肉」。如果此计得逞,那么将导致日韩国内汽车产业的「空心化」。

但别以为如此美国制造业就会回来。其实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在美国自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的经营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企业发展变成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作为核心的问题。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6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特朗普)确定向进口汽车加征关税。图为2025年3月27日:等待装运的汽车停泊在日本横滨的港口。(Getty Images)

但是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什么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当下股东和未来股东的利益冲突怎么解决?最典型的就是波音,当下的股东希望多分红,股价涨,而且管理层的工资奖金都在这些人手里。管理层失去了长期战略思考的能力,转向谋求短期利益。美国的管理层的日常工作不再是考虑经营和战略,而是想着如何降低成本(裁员,外包,减研发),如何提升资本回报率、现金流。

实际上,美国企业微观上的转变,在相当大程度上促成了全球化的发展。从分工的角度来说,将低资本回报率的产业分出去,将成本中心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和国家,成为了美国企业流行的做法。这个转变是「非常成功」的,美国企业只做那些最容易赚钱的环节,在技术和军事力量断层领先的时候,这么做没有任何问题——反正用最少得资本投入,赚取最大的利润。

美国企业在资本回报率、现金流指标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带来了宏观上的合成谬误。美国需要资本开支的环节,低资本回报率的制造环节,都转移给了东亚地区。而且尤其是转移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可能会对美国霸权产生影响的国家。如果是新加坡,日韩这样的国家,风险不大,但是转移到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质变。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7

在美国工业「铁锈带」地区,不少工人都面对就业困难的问题。

就这样,美国失去了制造能力,加剧了贫富分化,铁锈地带经历了失去的30年,但是让美股开始了大牛市。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企业过去30年掏空了美国的制造业——为了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资本利益最大化),最终毁掉了美国的制造业供应链。这是今天加征关税就能挽回的吗?

根据北大路风的一份研究,2024年中国成为198起倾销与补贴贸易调查的对象,数量翻倍。中国占了全球贸易调查数量的约一半。欧盟委员会对中国产品发起了21项贸易防御调查,包括钢瓶、胶合板、蜡烛和装饰纸等,前一年是9项。澳洲也有一些,不意外的是,美国发起的比欧洲多一些。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针对中国的贸易调查有一半以上由发展中国家发起。117起由新兴经济体发起的针对中国的案子中,37宗来自印度,巴西19宗、土耳其9宗。

再加上中国2024年贸易顺差冲击万亿美元这个事情一起看,关键不在于是对中国是敌对或者友好,更重要的是,背后其实是全球经济出现了本质变化。

“对等关税”简单粗暴,特朗普的夙愿将成空(组图) - 8

2019年6月日本大阪举行的习特会。(新华社)

俗话说,挑刺的才是真要买货的。这些国家正是因为买了特别多中国商品,让中国顺差破纪录,才发起了贸易调查。这些国家不是被美国逼的,而是各国商家自主决定的。这里最重要的其实是中国商品竞争力太强。

美国对中国打贸易战已经6年多了,反尔中国大力促进自主创新要出成果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出口竞争力,什么都强,产能、技术、创新、自动化、性价比、供应链、物流,甚至还有低估的汇率。这导致中国与外国制造业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向运动,一边是各环节不断优化、机器换人、降低成本,一边是到处出毛病、劳工素质低下、成本大增。

这些因素是慢慢起作用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接近闭环」了。某个程度来说,对中国的调查数量爆增,反尔说明各国对于中国竞争优势终于绝望了。就这样,美国制造业还如何竞争?中美根本就选择了两条路径,这都不是加征多高的关税可以回头的。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