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祖坟,多少中国年轻人被逼成摸金校尉....(组图)
又到了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时候,很多华南人正式迎来一场体力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同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在这个时间段,他们会带着祭品上山入水,深入崎岖荒野勇爬悬崖峭壁。
孙男弟女们人均要至少带着一把镰刀开路,身上还要背着贡品、炮仗、鸡、鸭、脆皮猪和红鸡蛋,不少登山徒步装备在华南人眼中都不如一双长筒雨靴,一家人会集体在清明前早早出发,在山上搜寻自家的祖坟的痕迹。
这是一场接近特种兵式的野外出行,祖坟不一定很多,但大概率各位祖先的定居地都很分散。
外地人看华南后辈背着祭品登高入水,甚至有点分不清,他们是准备寻找太公还是见到太公。
而在从小就打经验赛的华南人眼中,只要是小于90度有棱角的山体,都是可以攀爬的斜坡。
纵使这样,其中很多祖坟的地点偏僻到让华南后辈怀疑:
当初究竟是怎么建到这里的?
不仅分散又完全与世隔绝,祭祖扫墓,分别要经历山路、水路和自行开路。假设珠穆朗玛峰在广西,顶峰都一定有太公等待后辈每年祭祖。
实际上,最能让大家感到疲惫的,不是荒野求生式的长途越野,而是全家人费劲体力花几天时间爬过几座大山,来到记忆中的地点后,发现了一件更绝望的事:
找不到祖坟了。
回村找祖坟,新版铁人三项
一句话,让一个清明节拜山祭祖的华南人惊惶失措:咦?去年那棵树去哪了。
《太公在哪儿》,轻松成为华南孝子贤孙每年的必练的野外生存节目。
真正的华南祭祖特种兵从来不抱怨困难,不仅要体力顶上,还需具有一定的勘探侦查能力。
毕竟寻找太公,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方位。
长久生活在城市的人或许无法想象“寻找太公”的困难程度。很长时间里,华南人只能通过最基本的记忆力还有参照物进行寻找。
这个参照物,很可能是去年觉得造型很奇特的一块石头,或是一颗看起来有点与众不同的树。
第二年上山后发现,这两样漫山遍野都是,并且都长得差不多。
生长于华南地区的人,每年清明都注定要花费无数多余的力气。
时常有人爬上这座山后才意识到,自家太公有可能在旁边那座上。
上山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没路开路,于此同时,尽量找到去年眼熟的标记。
这些标记可能会从树干石头,升级成红布条,红塑料袋,或者挂在树上的矿泉水瓶。
一家人中,总有一个会承诺祭祖路线就在脑子里,但能否顺利找到不走冤枉路,还真的需要点祖宗保佑。
之前说过上百遍的“就在这里你信我”;
最终都有可能只化作一句“我记得就在这哇...”
是否有一个靠谱的带路人,在整个祭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否则寻找太公和偷渡之间,只有非常模糊的山脉线。
寻找太公的经验,往往都是在不断失败和碰壁中得到归纳总结的。
真正敢想敢干的年轻一辈,已经考虑在路上安插一条“太公在这里很想你”路牌的可行性。
但无论怎么做标记,大家到了祭祖拜山的实操环节才发现:哪棵树下、哪个山头、在山上留下什么痕迹都不足以作为参照,一场暴雨山洪,就足够让大量人丧失关于祖坟方位的记忆。
为了找到祖坟,华南人民会在深山中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
抽出罗盘先辨别一下方位,上树、点香、向山神问路都是常规操作。
当一个家族的祭祖引路人,上山以后势必要陷入环境和带领全家人的压力当中。
心里无论是清明一定要祭祖扫墓的执念,还是考虑到一路爬上来所投入的沉没成本,都会让人尽可能地对大脑进行紧急开发。
有时甚至会提前在网上搜罗一些看似有些偏门的工具。
拜山祭祖本身也是一件常伴随意外情况的事。
广西地区由于家族祖坟分散的特性,有的后辈耗尽精力也只在有限的清明假期里,找到了家族中一位祖先,只能在烧纸时努力多托付,让老人家全拿着在那边给大伙分分。
更极致的家族后辈,一路披荆斩棘挥舞镰刀开路上山,清理完杂草准备好贡品,突然发现拜的是别家太公。
抹清楚石碑一看太公变太奶,姓氏性别都有挺大出入,全家人面面相觑,记得去年前年走得都是这条路,再仔细琢磨琢磨,说不定去年拜得也是别家。
事已至此,只能安慰自己拜就拜了,说不定往上数数都是同亲同族。
至于自己太公那头,只能盼着他老人家在那边广交朋友。
巨大的需求下往往会诞生新的产业链,尽孝也存在代办,分全套清扫和前方开路除草。
但究竟有多少人会雇佣除草项目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换他们自己上山,也未必能找明白,太公究竟在哪棵树的旁边。
新时代祭祖,全靠“祖宗定位仪”
在互联网和科技不够发达的时代,寻找祖坟失败的人,或多或少会自责于自己没有尽到后辈的义务。
而在科技进步后,寻找祖坟就会涌现出多种方案。
擅用卫星定位是个低成本方案,祭祖结束后把位置收藏,到了第二年就能跟着导航方向挥舞镰刀一路消除障碍式进发。
只需辛苦一年,地毯式搜索出十几二十个祖宗的地点坐标,用手表记录下行进路线,第二年就能轻松原样再走一遍。
只是这招也未必百试百灵。
有人在原地记录了坐标,第二年再在大山密林里寻找,地图显示已经到达目的地,全家花几小时向周边探索二十米还是没找到,只能冲大致方向祭拜。
最终在下山回家时发现坐标地点没错,只是一家人向垂直方向的高处多攀爬了几米。
到了这个清明,已经积攒了足够多失败经验的返乡人,学会在找太公这件事上来点高科技。
每年都有无数华南人在寻找祖坟的路上想“实在不行太公给我发个定位吧”。
脑袋更活泛一点的后辈,已经在太公坟前安装上了GPS。
想要用于找祖坟,那在选购GPS时候需要非常严谨的功能,和考虑到更多可能发生的情况。
高功能、高续航的太阳能GPS是孝子贤孙们的集体首选。
连同商品客服也会安慰准备入手的消费者“亲,找不到祖坟是正常现象,很多人都这么干”。
过去的牛羊追踪器、主打山区无信号也能用的智能放牧定位仪,到了清明期间都成了最务实好用的“祖宗定位仪”。
在寻找太公这件事上,华南后辈也不断有奇招涌现,也有比GPS定位成本更低的方案。
太阳能念佛机,能在无太阳状态下播放三天三夜,可全靠听声辨位寻觅祖坟方向。
买过这款“祖宗定位仪”的年轻后辈,在清明前要做的只有祈祷抓紧来个晴天。
科技的确在改变人类的生活。
下到几十上到几万,不同经济情况的孝子贤孙各有自己的尽孝方案。
过去,背着祭品翻山越岭的是家里最得力的长孙,今年换成了家里花重金购入的新成员。
电子狗无法通行的路段,也可以直接改为空投。
无人机能轻松带动120斤的祭品,哪怕在更高处的视角找“去年那棵树”总比肉眼对比要轻松很多。
在广西人心中,过年不回家是游子,清明不回家是逆子,但在科技时代,如果不回家的后辈雇台无人机替自己拜山并投放祭品,大抵还能荣升孝子。
提前瞄中了这条商机的人,短短几天之内应该已经赚翻了。
关于无人机的运输、跟拍、设备出租、培训一条龙,已经细化成不同的套餐和不同价目表。
同时很多年轻后辈也信奉,既然践行科技改变生活就要落实到全套。
靠科技寻找太公,运送祭品,科技便利了自己的生活,也多少要让那头的祖宗也体验一下。
于是这个清明,他们翻遍家里头的这几座山,也顺手给那头的太公太奶人均烧上一套苹果全家福。
祖坟的确不会移动,但山林和现实情况每天都在发生改变。
村里一场简单的修路,都能导致祭祖方位的偏移。
除了现代化建设、自然气候、山内植物生长对地貌的改造,还有一些和人有关的不可抗力。
比如过去家族里认路认得最准的那位,腿脚和精力再也没有办法支撑上山,只能凭记忆给后辈手绘一张山路地图。或者曾经负责打标记的那位,成了需要后辈前往祭拜的一员。
在山里苦寻祖坟,原则上是以上目的明确的行动。
某种程度上对很多年轻后辈来说,寻找太公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清明祭祖拜山的另一部分目的,也包括能解决代际迁徙造成的人际疏离。一切都在智能电子产品的帮助下,将“找太公”压缩成后辈心上的坐标点。
高科技可以定点,但路终归是自己走的。
当代人也的确在固定时间需要一个铆点,寻找曾经断档丢失的家族纽带。
一年中无法聚齐的一大家人,终于能以一场近似苦尽甘来的春游出行中,上山找到太公一起吃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