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经济学家:澳洲人可能因祸得福,成为这场乱局中的大赢家!(组图)
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最近,美国对亚洲多个国家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引发全球贸易震荡。
不过这波“动荡”对澳洲消费者来说,反而可能带来“甜头”。
包括汽车、家电、衣服甚至钢铁在内的大量亚洲商品,可能会“转道”澳洲市场,价格更便宜、选择更多,有望缓解澳洲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或许还能顺带帮助澳洲降息。
HSBC首席经济学家Paul Bloxham表示,美国设限后,亚洲制造商会将商品出口目标转向澳洲市场。
“这将拉低澳洲的进口商品通胀,有助于澳洲央行更快降息。”
他预计澳洲央行将在5月会议上首次降息25个基点,并在之后数个季度继续降息,目标利率降至3.1%。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Andrew Boak也认为,这轮关税对澳洲而言具有温和的通缩效果,预计到2025年12月,澳洲的核心通胀率将降至2.4%。
哪些商品可能降价?
汽车首当其冲。
根据Jarden的分析,去年在澳洲最畅销的前十个汽车品牌中,约65%来自日本,18%来自韩国。
而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25%关税后,这些车辆或将优先出口到澳洲。
除了汽车,还有服装、家电、钢铁和铝制品等。
经济学家Saul Eslake指出,澳洲没有本地汽车产业,也没有必要保护这些领域。
“更多便宜商品的进入,对消费者是完全的利好。”
不过他也提醒,澳洲毕竟市场小,人口只有2500万,相比欧洲、拉美、日本等地,吸引力稍逊。
尽管专家纷纷看好这一波“低价红利”,澳洲政府却准备出手“保卫本地产业”。
工业部长Ed Husic表示,将加强反倾销制度,防止“亚洲商品以低价倾销,打压本地制造业”。
不过,反倾销政策向来争议不小。
Eslake直言,这种政策相当于强迫澳洲人掏更多钱买东西,“从经济角度看,很糟糕”。
只有在“价格明显低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才可能例外。
澳洲生产力委员会早在2016年就曾表示,反倾销类似关税,“虽能保护个别行业,却让整体消费者和经济承受更大代价”。
澳洲国际贸易投资中心的Pru Gordon认为,作为开放又富裕的市场,澳洲很可能吸引更多转移出口的国家,甚至包括那些面临美国报复性关税的美国产品。
不过她也指出,证明“非法倾销”的门槛很高,想通过反倾销委员会立案并不容易。
眼下这场贸易变局对澳洲而言,也许是一次“捡漏”的机会。
不过是否能真正享受低价福利,就看澳洲政府是选择“护厂”还是“护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