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08日 19.1°C-20.7°C
澳元 : 人民币=4.42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裴松之对汉晋春秋的批判与历史注解的学术转向

23小时前 来源: 历史资料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裴松之(372—451),东晋至刘宋时期史学家,以《三国志注》闻名于世。他在注解陈寿《三国志》时,对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的引用与评价,不仅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史态度,更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

一、《汉晋春秋》的史观争议:蜀汉正统论的激进表达

《汉晋春秋》成书于东晋时期,作者习凿齿为扭转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的叙事,提出“晋承汉统”的史观,将蜀汉列为正统,曹魏视为篡逆。这一观点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被大量引用,却遭到其尖锐批评。裴松之认为,习凿齿“崇饰虚文”,如记载郭女王被曹叡逼杀时,将《魏略》的“发覆面”与《汉魏春秋》的“以糠塞口”拼凑为“发覆面,口塞糠”,导致史实失真。他直言“异乎所闻于旧史”,质疑其史料来源的可靠性。

二、裴松之的批判维度:从虚文到史德的全面审视

裴松之对汉晋春秋的批判与历史注解的学术转向 - 1

裴松之对《汉晋春秋》的批判集中于三个层面:

虚妄之辞:裴松之强调“直书实录”的史学原则,批评习凿齿“轻弄翰墨,妄生异端”。例如,他指出《汉晋春秋》记载魏文帝赐死甄后时,王沈《魏书》称其“哀痛咨嗟”,而习凿齿却未采用此说,转而引用失实记载,导致史实混乱。

政治偏见:裴松之认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的史观,源于东晋偏安江南的政治立场。他引用《曹瞒传》中曹操“急”“暴”“谲”的形象,与《汉晋春秋》美化蜀汉人物的倾向形成对比,揭示其史观背后的政治动机。

学术创新与局限:裴松之虽批评《汉晋春秋》的虚文,但也承认其部分记载具有史料价值。例如,他在《三国志·刘备传》中引用《傅子》评价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在《庞统传》中引用《九州春秋》对比刘备与曹操形象,表明其注解时仍注重史料的多源互补。

三、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学术意义:补史与辨伪的双重实践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以补史为宗旨,引用书籍多达210种,其中对《汉晋春秋》的引用虽占一定比例,但更多是为了批判其虚妄。他开创了“注而不驳”与“注而驳之”并存的注史方法,既补充史料,又通过评论揭示史书的缺陷。例如,他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引用《曹瞒传》贬曹事迹,却明确指出其“夸张失实”,体现了其学术批判的客观性。

四、历史影响:从《汉晋春秋》到裴注的史学范式转变

裴松之对《汉晋春秋》的评价,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观念的两大转向:

正统论的多元化:东晋时期,史家开始突破单一正统观,习凿齿的蜀汉正统论与裴松之的批判,共同推动了史学正统论的辩论。

注史方法的革新:裴松之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训诂,而是扩展到史料批判与史观辨析,为后世《世说新语注》《水经注》等注本提供了范式。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